我们这一代是文化变迁的见证者,那沉积在童年中的米老鼠、唐老鸭、皮诺曹还未来得及消失在街头巷尾,阿贵,东北人、Hello Kitty、皮卡丘,这些中国的、外国的、活跃在网络和平面媒体上的一个个新新群体又活蹦乱跳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直想找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些没有血肉的可爱生命,却苦于才疏学浅,这个想法总也不能实现。直到读完总研社总裁Amy女士所著的《抓住怪怪粉丝》,才恍然大悟——“视觉偶像”,是的,这个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书如其人,《抓住怪怪粉丝》这本书和Amy女士一样,是这个时代所缺少的精致和古怪聪颖的完美结合体,仿佛金庸笔下的黄蓉,美丽的外表阻挡不了她时时冒出的鬼点子。整本书都围绕着“Character——视觉偶像”这个词来论述,从视觉偶像的挖掘到视觉偶像的基本元素和特性,再到视觉行销在日本和台湾的状况,让我们对视觉偶像和视觉行销有了整体的印象。
现代Fans好奇心强,趣味中总带着复杂的怪怪滋味,他们的叛逆、新炫使其有资本今天还崇拜着周杰伦,明天又是Twins的忠实粉丝(顺便说一下,粉丝这个词创新得非常好,也是这本书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他们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角色和立场,所以,要想抓住这群滑溜溜令人难以捉摸的粉丝,必须是一些不会变老的,可爱的,有个性的,最好是有生活家庭成员的新型偶像,于是,视觉偶像就诞生了。我想到了最早在网络上遇到的台湾“阿贵”,其流着鼻涕憨憨的表情,罗嗦的奶奶,爱占小般宜的妈妈,还有小巧可爱的邻家女孩,都使得“阿贵”这个形象更加生动,他和每个身边的男孩子一样,有着自己的身高,体重和星座,虽然他永远一副长不大的样子,但丝毫不能影响其成为怪怪粉丝们新宠的地位。可惜,在大陆,阿贵只活跃在各个网站的Flash上(不知台湾的状况如何),商家并没有利用这个很好的契机进行更深一步的产品开发,这不免有些令人惋惜。不过,商业中的缺憾,对于那些粉丝来说,网络的传播更加促使了其精神的满足,他们只需要有一个像“阿贵”的形象,而完全不在乎会不会有一些产品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继“阿贵”之后,在大陆比较有影响的是“蜡笔小新”,这是一个日本的漫画形象,丑丑的样子,含糊不清的话语,坏坏地打量着女孩子超短裙的小眼睛,以及神经质的妈妈,假惺惺、色咪咪的爸爸,一下子在中国掀起一股“小新潮”
这一次,中国的商家开始嗅到“视觉行销”的味道,借助这个泊来的形象,一个个“小新”钥匙链、手机串、茶杯、书包成为粉丝的最爱,也成为商家的摇钱树。但是,“小新”也是花开一季,今年,品位怪异的Fans对“小新”再也提不起一丝兴趣。
“小新”是成功的,却也是失败的,就其原因,《抓住怪怪粉丝》中说的对:左脑要动,右脑更要动动动。“小新”的成功在于右脑的动,失败却在于没有继续动下去。
在右脑不停运动方面,让我想起“芭比娃娃”,多年以来都没有失去洋娃娃的霸主地位,原因就在于“芭比”的形象、身份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时而是个高贵的公主,时而是个青春的运动员,时而长发飘飘,时而又将头发高高盘起,总之,每个芭比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特征,你可以为她们买衣服,梳头发,布置房间,总之,每个Fans想在自己身上体验的事物,都可以反映在芭比身上,唯一的条件——只要你愿意为此不停地花钱^-^。
《抓住怪怪粉丝》和Amy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二者使我对“视觉行销”有了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真心希望“总研社”发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抓住怪怪粉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