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厚厚的书,我已经不太情愿去读了。 不情愿读书的理由很多:交流心得或建树的途径颇多,小的有座谈会、研讨会,大的有论坛,还有网上的社区,面对面的或者端对端的,有现场的参与和即时的互动,新鲜的知识在一二个小时内淋漓尽致地剖解出来;如果需要纵向的知识积累或横向的观点比较,可以吩咐秘书或助手整理,也尽可以在网上搜索,还可以委托专业机构代劳,按需定制,方便、快捷得很;偶有闲暇,看看文摘、书摘之类的读物,翻翻专业期刊、行业简报,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说实话,有很多的书,拧干水分后也就那么一点点…… 然而,林资敏女士新著的这本《抓住怪怪粉丝——视觉行销策略》,我却一口气读了下去。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有限的心智空间,要面对和接受无限的信息,我们的感觉系统已经很容易疲劳,我们不得不学会舍弃。于是,吸引注意,已成为行销的关键。在追求即时与感性的消费者面前,在千变万化的买方市场里,已往灵验的行销策略开始失灵了,行销者此时该怎么办?!这里,林资敏女士集自己14年来在台湾、新加坡、上海对消费者生活型态研究之心得,通过这本《抓住怪怪粉丝——视觉行销策略》新书,从视觉行销的崭新角度,为我们开出了一剂良方。 去年在和国际期刊联盟(FIPP)访华团座谈时,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主编告诉我:中国市场很大,这使他很兴奋;然而,中国市场又太大,这使他很头痛。这代表了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我想,他们兴奋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头痛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差异。毫无疑问,我国传统的大众消费已经名存实亡,消费的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文化差异越来越明显,消费正朝着分众化、个性化的方向迅速发展;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非理性的消费也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虚拟消费已随着网络的普及而蔓延,个性化的互动消费方兴未艾。林资敏女士书中所展示的“怪怪粉丝(fans)”,正是现阶段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是一群群有活力的集知性、感性和品性于一体的新世代,抓住了他们,也就抓住了市场的“肚子”,还知会了未来。 广告人是为促进销售服务的,广告人也是行销人。广告要达成促进销售的目的,必须找对人,说对话。有时候即使找对人了,如果说错了话,不但没有正面效应,甚至出现负面效果,白白浪费广告主的钱。找对人,就是要找准产品或服务最适宜的消费对象;说对话,就是要按照你所找的消费对象所喜闻乐见的语言或符号与之进行沟通。如何“抓住”怪怪粉丝(fans),已往我们可能采用过这样或那样的办法,但效果如何?有没有人从视觉行销的角度创造出一套理论与案例兼优的实战手册呢?不论曾经效果如何,也不管此前有没有人用心做过,我提请国内广告人抽空读一读,《抓住怪怪粉丝——视觉行销策略》一书,确实是近年来不多见的视觉行销方面的集大成者,她将告诉我们许多和“粉丝们”沟通的现代技巧。 成功的广告人是知道且能够加入1°而使水沸腾的人。太多的广告人沉湎在99°的操作层面,不善于做好和既定消费者直效沟通的界面这临门一脚的1°技巧,其结果可想而知。视觉行销策略,正是1°之于99°的策略之一,是使水沸腾从而达到最大化的行销效果的直效沟通技巧。 《抓住怪怪粉丝——视觉行销策略》一书本身在视觉上也是简洁明快的。书中的漫画、图表、符号,恰到好处,引人入胜。在行文上,著者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如果你读了,相信你也会有我这样的感受。 书如其人。林资敏女士虽已年近不惑,仍然有孩子般的年轻心态,对流行有着顽童般的好奇。正因如此,她才十余年如一日,和华人消费者保持零距离,不断提升对消费者生活型态的洞察力,继生活型态营销系列著作《生活型态营销ALL IN ONE》、《X+Y+N世代营销》和《生活型态写真馆》后,最近又在上海出版了视觉行销系列之《抓住怪怪粉丝-视觉行销策略》这本新著。我在替她个人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期待着有更多的国内广告人能够结识她、分享她的新著。 新世代(怪怪粉丝们)正向我们涌来,就让我们一把“抓”住吧!
(本文作者为《中国广告》杂志社副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