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提高精神类读物看好 上海滩又现外国文学热

  在公司加班回到家,已是夜里11点了,匆匆洗了个澡,曲小姐就靠在床上,拿起刚买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专心读起来。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统计,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这部小说,上市仅半个月,就在全国各地销售了15万册,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 

     又见外国文学热。在刚公示的中国著名的北京开卷全国畅销书6月排行榜文学类图书前10名中,有5部是外国文学。据上海书业发展研究所上海图书零售市场6月的调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位居文艺类榜第一名。前10名中还有《挪威的森林》《》等外国文学作品。中国著名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上半年出版的81种外国文学初版图书,没有一部销售是低于6000册的。其中,《情人·乌发碧眼》《歌剧院幽灵》《被背叛的遗嘱》《雅克和他的主人》《身份》等,销售量都在1万册以上。《不朽》《玩笑》《海边的卡夫卡》等,则达到了10万册以上。从销售码洋看,同往年二季度相比,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是6008万元,去年是4551万元,而2001年只有3420万元。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叶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进入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热开始回升,今年达到一个小高潮。估计,在今后的七八年中,上升的势头不会减弱。” 

     上海是中国的出版基地,翻译文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很活跃。傅雷、朱生豪、草婴、包文棣、毕修勺……一批翻译家在读者中留有很高声誉。巴金徐迟任溶溶等中国有影响的作家,同时也是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译文全集》,就有厚厚的10本。《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童话》《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简·爱》《鲁滨孙漂流记》《堂吉诃德》《红与黑》《双城记》《乱世佳人》等文学名著,在中国被很多读者喜爱。 

     上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在中国出现过一次高潮。女儿已经上大学3年级的汤先生说:“‘文革’中,外国文学是禁书,我们只得偷着看。80年代初,外国文学名著公开出版,大家激动得不得了,通宵排队去买。那时,真是一书难求啊!”这一热潮延续至90年代初。其时,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普及本》,创下一天销售1万册,年销售360余万册的惊人数字。1987年,作家韩少功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连续印刷13次,总印数超过了100万册。然而,从90年代中期后,外国文学跌入低谷,经典名著卖得不好,畅销书也很少。年轻一代中看文学名著的人不多。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为普及宣传文学名著,在青少年中举办“画我心中名著”的征图大赛。记者采访一些应征者,结果接受采访者在此以前没有一人读过文学名著。青少年远离文学名著的现象令人担忧。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