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城市的安全——上海疾控中心见闻

  从外表上看,这里和一般的医疗机构或办公场所没有什么不同,穿着白大褂的人们不时地进出、低头忙碌。然而,在上海面对“非典”威胁的紧张时刻,流行病调查、采集疾病信息、对病人血清等进行病毒检测……这个外表普通的场所,就像战火纷飞的前线了望哨,守望着城市的安全。

    “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从今年2月开始,这里的5个组、1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就先后进入了24小时的待命状态。最近,记者走进上海“非典”战役的“中枢神经”,了解这幢曾经3次接待世界卫生组织突击检查的小楼的真实一幕。

    走进三楼的流行病调查组,最醒目的是墙角堆放着几个黑色的大包,打开一看,里面针管、试管、防护服等一应俱全。每一次电话铃响起,就是命令,工作人员拿起包裹就可以立即出发。“我们通常2人一组,到了现场后,立即和临床医生一起会诊,询问病情、为病人建立档案、进行跟踪调查、接病人的样品,如果不能排除疑似病人的可能,就报告疫情。紧接着,就要组织密切接触者的观察。”正在当班的李沪医生说。她还告诉记者,组员们最忙的是在晚上,“因为根据人的生理特点,体温升高是在夜间12时左右,所以紧急出动最频繁的就在夜间。”

    正说着,流调组组长顾沈兵走了进来,他交待另一个已经忙了整整一天的组员沈鑫说:“你昨天的那个病例还无法结案,据说这个病人经常去网吧,你要再去了解,让他按照时间、地点一点一点地回忆,每一分钟都要有着落。”说完,顾组长又小跑着出去忙了。

    离开流调组不远,是信息采集小组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周峰的电脑上,正在为上海“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做时间分析,从就诊到住院、从住院到排除出院,一个个数据条理分明。安排会诊,与医疗机构沟通,信息反馈,收集国内外防治“非典”的动态信息,再提出方案依据和建议,其他的工作人员也忙得不亦乐乎。这里制作的疾病简报是市有关领导每期必读的刊物,从一开始的4、5天一份,到如今每天都出一期。

    下午3时之后,是信息采集小组最繁忙的时刻,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全市一天的疾病动态、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留院观察病例的数目,要确定、汇总、整理,作为权威数据上报给市里。

    “这里,在某种程度上比隔离病房还要危险。”P3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是上海地区检测“非典”的指定实验室,工作人员身着防护设备,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只有尽快地确认病毒,才能迅速地开展后续工作,对病人尽早排除或进入观察、治疗等阶段。“我们接到样品,一秒种都不敢停,分离、检测,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显微镜,不能漏过一丝一毫的化学反应表现。”科主任张曦说。自从接到任务以来,面对“非典”这个陌生的对手,既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建立新的实验方法,又要亲自参加样本的检测,进行鉴别诊断,她毅然将年幼的孩子送到母亲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