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娱乐信报》日前一篇有关海外18家博物馆拒绝归还掠夺文物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为此,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昨日特地组织国内知名文物保护专家举行座谈会,声讨这些海外博物馆,并发表一封公开信。 立场:“外流有利于保护?” 马保平:错!这是卖国思想! 郑孝燮:文化是有所有权的!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主任马保平介绍,自清朝末年以来,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令人痛心,卢浮宫等18家海外博物馆发表的声明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最令人痛心的是,国内有些媒体也持有类似观点,他们宣传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认为我国文物保存在海外有利于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甚至认为海外保存条件好,更有利于文物的保护。 马保平认为,这些论调是错误的,就像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伪政权提出的“中国搞不好,不如让日本人来搞”的卖国思想。流失文物是否应该回归是个是非问题,观点应该明确,就是一定要回归。他希望今后媒体在舆论导向上要支持海外文物的回流,以正视听。 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郑孝燮先生也说,文化是有所有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性的遗产,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体现这种遗产价值的文物所有权却应该是中国。比如《永乐大典》、敦煌壁画,还有记录丽江地区东巴文化发展的《东巴经》等,这些能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文物都是被掠夺走的,现在保存在海外的博物馆和收藏机构中。虽然我们希望世界各国都来研究这些文物,但它们的所有权应该是中国。 方法:分类索还流失文物 合法买卖流失的:国家回购 从我国掠夺走的:无偿归还 百年文物流失屈辱史,是近代中国国力衰微,饱受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这些文物的索还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 与会的诸位专家都强调要分类处理失散文物的回归问题,不能仅限于国家出钱回购的方式。王世襄、徐苹芳、谢辰生等专家认为,这项工作要分两方面来进行。首先,建国以前我国没有禁止文物出境的有关规定,许多国宝是在合法买卖中流失到海外的,对于这些国宝,要考虑采用回购的方式,尽可能让其中最珍贵的和有代表性的回流。近年来,张先《十咏图》、宋徽宗《写生珍禽图》、《研山铭》等一批国宝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回国的。 其次,对于从我国掠夺走的文物要考虑要求无偿归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委王世襄先生介绍,像云冈、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敦煌壁画、圆明园国宝等都属于这个范畴的文物。对于这些国宝,要尽量搜集它们是如何被掠夺的证据,然后交涉无偿归还。王世襄先生举例说,比如龙门和云冈石窟的佛像,早年在被英、法等国家偷凿以前,日本人曾拍摄大量的写实照片。搜集这些照片与一些西方国家博物馆中收藏的佛像对照,就可以证明其中的哪些佛像是来自龙门石窟,哪些来自云冈石窟。 王世襄还强调,必要时可以考虑采取交换的方式,争取一些珍贵文物的回流。他举例说,在中国书画巨头、现居纽约的王季迁先生手中有一幅唐代大画家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卷》,经鉴定是真迹,可以堪称是中国人物画的典范,早年国家曾向王季迁收购,王提出用新疆出土的彩陶交换,没有换成。王季迁又提出用故宫收藏的官窑瓷器交换,我们也没有同意。现在有了《写生珍禽图》和《研山铭》的天价之后,再想买那幅画就更困难了。 现状:多少文物流失说不清近十年来流失严重 人为哄抬物价对回流不利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宿白先生说,流失文物的回流工作要有次序和轻重缓急,否则会失去重点。但目前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收藏在哪些国家的哪些机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海外文物流失的历史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我国还没有机构系统地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只有一些私人调查,量小力微。 在关注海外文物回归的同时,现今我国文物流失的状况也应受到关注。国家文物局原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先生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文物流失出境的现象基本不存在,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盗掘古代陵墓走私文物的现象又有所抬头。 宿白先生透露,近10年来,西藏、青海地区公元8—11世纪的吐蕃贵族墓葬大量被盗掘,文物流失非常严重。这一时期的文物有浓郁的吐蕃文化特色,对于研究西藏历史和藏传佛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还强调,目前国际上有些商人蓄意抬高中国文物拍卖的价格,对于我国抢救流失文物和阻止国内的盗墓之风很不利。例如,2001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商代青铜兽面纹方以924万美元创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但实际上,这是一只残品,器盖现在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根本不值这个价格。这种人为的哄抬物价对于我国失散海外文物的回流很不利。 致巴黎卢浮宫等18家博物馆的公开信(节选) 2002年12月9日,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欧美18家博物馆的共同声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更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