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2北京图书订货会再回首

  北京图书订货会自1987年开始举办,当时只有44家出版社290名代表参加,订货码洋仅仅为676万元。历经15年的发展,其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其形式从过去的“集贸大会”发展到今天的“接近国际水准的博览会”,今天已成为我国出版界最有影响的活动品牌。
    在200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召开之际,我们不妨回溯一下世纪之交的近三年订货会情况,以从中寻访近年来我国书业发展足迹,探寻今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的某些底蕴……
    2000年:从“集贸市场”向国际书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1月10-15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展厅面积1.66万平方米、754个展位;500家出版社、500余家书店、2万余人参与;成交码洋15.7亿元。本届订货会特点:
    1、展会模式根本性转变。本届订货会时处我国加入WTO的前夕,主办者确定彻底摒弃过去那种“集贸市场”的模式,而进入了国际展览中心,从展场到展具、从宣传到展位布置,都按专业化要求管理,提高档次,讲求规范。2000年订货会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书展的形态。
    2、 参展新书品种多,质量普遍提高。各参展社都切实拿出了自己的新书好书,图书的版式、纸张材料、印刷装帧等质量都有了新的提高,整体素质明显有所上升。
    3、 高科技手段广泛运用。组委会首次引入网络服务,设立了专用网站,参展单位的全部书目由该网全品种上网,并制作成可供书目光盘,现场设置20台电脑,可直接从网上检索,也可利用光盘直接下载订货,业务交流和订货交易更加方便快捷。10家电子读物出版单位首次加盟,也带来了他们的崭新产品。
    4、市场趋向成熟,订货更加理智。无论选题还是订货,盲目跟风现象已经十分少见。
    5、销售平稳增长,市场分割稳定。就市场占有率而言,相对高的是科技类图书。订货额前15名中,科技出版社占了7家。科技类图书中电脑图书唱主角;其次是文教类图书,其中外语读物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潜力。再次是社科类图书。社科类图书市场已细分成起落不定的局面,其中经济、法律类图书呈增长趋势。而文艺类图书则相对淡出,起落不定、极不平衡,“名人效应”在文艺图书中依旧发挥很大作用,纯文学图书少有亮点,未能形成气候。美术、少儿等门类的图书,由于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而保持了稳定的态势。此外,翻译图书也有不俗表现;网络文学成为最新鲜的血液。
    2001年:多功能交流展示开始取代单纯的产品销售
    1月8日—12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展位近900个,参展单位560多家,与会者近万人,订货码洋15.8亿元。本届订货会特点:
    1、开始体现出版业市场化发展的趋势:经营理念具体化,营销意识形象化;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化机制,面对市场调整定位;努力张扬各自特色,提高质量;着眼长远,经营活动多样化,注重信息交流,感情联络。同时,主办者决定:为避免攀比等负面效应,今年将不再公布订货码洋排名。
    2、市场销售平稳中呈现新动向。实用类工具书的订数依然居高不下,《新华字典》以500万册的订数名列本次展会第一;计算机、法律、生活类图书也稳固增长;文艺类图书呈上升趋势,市场反应良好的依旧是名人名家的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等对于各类图书的操作越来越成熟。各种各样、面孔新异的从国外引进版权的译著成为潮头浪尖上的“争锋”者;一些在网上名声很响的电子图书也面对现实,力图回归为传统的纸书,以期获得覆盖面更广的读者。
    3、各出版社参展理念在不断提升。把订货会当作全面展示企业形象的舞台,更注重以“展台”为核心的形式美感。高水平的展台特装比去年更多,参展人员对其重视程度超过对订货功能的关注。体现出书业界整体的进步,并开始向国际化靠拢。
    4、首次大规模邀请全国部分民营书店参加主会场的订货,受到“二渠道”的普遍响应。
    2002年:沉着入世、更加务实,全面刷新纪录
    1月9-13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展场面积为2.4万平方米,展馆按出版单位及部分省市展团单位分为北京馆、地方馆及专业馆,共有1036个展位,报名参加本届图书订货会的全国各出版单位500多家,约2000人,其中包括10多家电子读物出版单位及有关图书电子网络、软件公司等。各地新华书店、国营与民营书店500多家,参会代表近1500多人,大会接待正式代表2500人左右。本届图书订货会成交码洋达到20.8亿元,比去年15.3亿元增长5个多亿,再创历史新高。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