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著作集” 新品之二:《通鉴胡注表微》


  《资治通鉴注》为胡三省所作,他是南宋遗民,是爱国史学家,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是同年进士,宋亡后隐居不仕,杜门著书,宋史无传,故其生平事迹知者甚少。上海书店出版社近期出版的《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著作集”最新两种之一。该书将《通鉴注》加以分析研究,把胡三省的生平抱负和学术成就,作了具体详尽的介绍和阐发。书中对研究历史的基础知识多所讲述,对于从事历史科学研究者有很大帮助,并且是研究《通鉴》及《通鉴注》的重要参考论著。下文为陈垣先生文孙陈智超为该书新版所撰写的导读节选。


《通鉴胡注表微》(陈垣著作集)
陈垣 撰
上海书店出版社


  陈垣先生(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青年时在广州参加反对清朝及西方列强的斗争。民国成立后,当选为众议员。1913年定居北京。20世纪20年代以后,逐渐从政界转向教育界、学术界。先后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任教。1926年起任辅仁大学副校长、校长,1952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直至逝世。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他是20世纪中国具有世界声誉的杰出史学家之一,一生著作宏富,研究领域宽广,特别是在宗教史、元史、中外关系史、历史文献学方面,贡献尤多。有关著作经过多年考验,已被公认为该领域的学术经典。他在历史教学方面也有许多创新,他所开设的“中国史学名著评论”(现称“历史要籍介绍”)、“中国史学名著选读”(现称“历史文选”)和“史源学实习”等课程,至今还被许多高等学校历史系列为必修课程。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先生最后一部专著。他在1957年为该书写的《重印后记》中称它是自己“学识的记里碑”。白寿彝先生曾一再向读者推荐这部著作,说它是陈垣先生“所有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史籍之一。它记事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起,至后周恭帝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止,是一部纵贯1362年、共有294卷(如果包括《目录》和《考异》,就有354卷)的史学巨著。因为篇幅浩大,据司马光自己说,书成以后,只有王益柔(胜之)一人读过一遍,其他的人“未及数卷,便已欠伸”。

  《资治通鉴》纵述1362年的史事,牵涉到许多古代典章制度等问题,不易理解。到南宋时,出现了三家释文,但都很简单粗浅,而且错误较多。

  直到南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情况,胡三省在宋亡以后,隐居著书,以三十年的时间,为《通鉴》作注,并将司马光的《通鉴考异》和自己的注文,分散在《通鉴》原文之后。胡三省注《通鉴》,一是注难字的读音,二是注典章制度,三是注地理,四是注人物。胡注给读者研读《通鉴》带来了很大便利。现在通行的中华书局《资治通鉴》点校本,溯其根源,就是胡注《通鉴》。

  而所谓《通鉴胡注表微》的“表微”,按照陈垣先生自己的说法,是阐发胡三省“有感于当时事实,援古证今”的思想。也就是说,要阐发胡三省在为《通鉴》作注时,隐藏在注文中的当时不便明言的微言大义。

  《表微》的创作,大致酝酿、准备于1943年,开始写作于1944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已完成主要部分,至1946年全书完成。

  全书20篇,前十篇言史法,计有本朝、书法、校勘、解释、避讳、考证、辩误、评论、感慨、劝戒等篇,于1945年底刊载于《辅仁学志》第13卷1、2期合刊;后十篇言史事,计有治术、臣节、伦纪、出处、边事、夷夏、民心、释老、生死、货利等篇,于1946年底刊载于《辅仁学志》第14卷1、2期合刊。所谓史法,指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所谓史事,就是史家叙述历史,使读者“随其时地之异而评其得失,以为鉴戒”。

  每篇前有“叙録”,下分若干条。为了更好地分析胡注,并表达自己的思想,陈垣先生设计了一种新的格式: 每条顶格节取《通鉴》条文,低一格是胡三省注文,低二格是陈垣先生自己的“表微”。少数是两条或两条以上胡注作一条“表微”,也有个别条文只有胡注而无表微。

  《表微》对于胡三省的学术成就,作了具体详尽的介绍和阐发。《书法篇》、《校勘篇》、《解释篇》、《避讳篇》、《考证篇》、《辩误篇》、《劝戒篇》等就是如此。在《考证篇》的叙录中,陈垣先生先设问说:“胡注长于地理及考证,今日学者无不知。书名表微,非微何必表也?”然后他作了解释,说明考证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故特设一篇。其实我们只要稍为注意该篇的条文,就可以体会到,陈垣先生总结胡《注》在考证史事时所运用的“理证”、“书证”、“物证”、亲身实践等方法,胡三省本人并没有加以系统、概括的说明。陈垣先生特别为之拈出,也可以说是“表微”。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