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兑之日记》前言

  (3)还湘日记一册,毛装。以毛笔写于自定义蓝色稿纸册上,稿纸左下印“袌璞制”三字。封面题“还湘日记”,卷端首行又题“袌璞日记”,封底左下钤“瞿”朱文方印。“袌璞”为双关语,用“抱璞”故典,瞿先生1910年冬娶衡山聂缉规之女聂其璞,“璞”亦代指其妻。用“袌”字,或仿效湖湘前辈陈锐“袌碧”之号。此承上海大学中文系王培军先生赐知。日记以公历纪日,始于1912年12月10日,止于1913年3月12日。瞿先生1912年秋冬间自沪返湘,1913年暮春又由湘到沪,日记即其在长沙时所写。

  (4)1914年日记一册,洋装。以毛笔写于民国三年(1914)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学校日记簿上,扉页有朱笔题记:“癸丑岁九月十九日买此册,请自明年元旦始,每日排记,立誓不得间断。”公历纪日,一日占一页篇幅,边栏印有日期、星期及名人警语。正文之外,分“气候”“温度”“修学”“治事”“通信”数项。彼时瞿先生已奉父母移居上海,并入圣约翰大学读书。日记册后有其所记课表,课程有算学、读本、会话、演说、文法、道德、作文、宗教、格致、地理、国文、历史、翻译、唱歌、图画诸门。

  三、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藏本

  上海博古斋2015年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第1382号拍品瞿兑之私人文献一组,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购入。有日记十册,三册是瞿先生妻聂其璞日记由内容可判断,日记中皆以“兑”代称瞿先生。,洋装,以毛笔写于“天津中孚银行敬赠”袖珍日记簿上,存1920、1921、1922三年,记每日购物、拜客、打牌等琐事甚细。另七册瞿兑之日记。按时间顺序依次:

  (1)1916年日记一册,洋装。以毛笔写于丙辰(1916)普通日记簿上。公历纪日,一日占一页篇幅,边栏印有日期、星期及名人警语。正文之外,分“气候”“预约”二项。未能按日记録,间断极多。

  (2)1917年日记一册,洋装。以毛笔写于民国六年(1917)学校日记簿上。公历纪日,一日占一页篇幅,边栏印有日期、星期及名人警语。正文之外,分“气候”“温度”“修学”“治事”“通信”数项。彼时瞿先生仍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日记册后有其所记课表,课程有作英文、英文学、西史、代数、几何、生理、宗教、物理、译学、作文、文学、史学、生物、德文诸门。册后另有“师友姓名录”一页,记录魏绶章、曾焘、蔡振华、宋春舫、王尊农、徐继昌、方孝岳、徐志禹、慎余、刘健丈等人之电话、地址。

  (3)1920年日记一册,洋装。以金笔兼毛笔、铅笔写于民国九年(1920)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袖珍英文日记簿上。公历纪日,两日占一页篇幅。彼时瞿先生已于复旦大学毕业,赴京求职,屡次往返京沪二地。

  (4)1921年日记一册,洋装。以毛笔、铅笔写于民国十年(1921)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袖珍日记簿上。公历纪日,两日占一页篇幅。仅有十余日杂记备忘。

  (5)1923、1927年二册,“天津中孚银行敬赠”洋装袖珍日记簿。无实际内容。1927年日记簿册后有“交游住址录”一页,记录唐执夫、梁任公、陈淮生等人之电话、住址。

  (6)1929年一册,洋装。以金笔写于民国十八年(1929)青年协会书局印制青年会日记簿上。公历纪日,四日占一页篇幅。仅有十余日杂记备忘。日记簿前有“本人自记”一页,记录住宅地址四:北平黄米胡同八、奉天六纬路中华里十号、吴宅、天津南开大学。彼时瞿先生已任南开大学史学系教授。

  四、上海图书馆藏本

  上海图书馆藏《道志居日录》三册,线装,未编目书,未注明撰人,经目验确知瞿兑之日记。以毛笔写于自定义蓝色稿纸册上,稿纸左下印“瞿氏补书堂写本,丁丑制”。三册皆以旧历纪日。第一册封面题“道志居日录,己卯十月起”,扉页又题“道志居日录,己卯冬起”,并钤“瞿末那底”朱文长印,卷端右下钤“瞿卿”白文长印。始于己卯年十月一日(1939年11月11日),止于己卯年腊月三十日(1940年2月7日)。第二册封面题“道志居日录,庚辰春起”,右下钤“湘西瞿氏”白文方印,卷端右下钤“守尘阁”朱文长印。“守尘阁”或瞿兑之先生室名。案此印乔大壮所治,乔大壮是瞿先生北京译学馆同学,二人订交甚早。印鉴见乔大壮《乔大壮印蜕》,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页。始于庚辰年正月元日(1940年2月8日),止于庚辰年四月二十八日(1940年6月3日)。日记后录《惜抱轩诗选》数十首,并钤“道志居”朱文方印,最末页题“戊寅(1938)十月写,道志居士题记”,则其抄录诗选时间,应在书写此册日记之前。第三册封面题“道志居日录,甲申十月起”,始于甲申年十月朔日(1944年11月16日),止于乙酉年十月廿九日(1945年12月3日)。册中另存1946年4月18日日记,瞿先生注明是“假此册余隙录之”,故未作计算。最末另录诗稿若干。日记大都写于北平沦陷期间。

  瞿兑之先生一生经历复杂,出入政学两界,又历经数次变局,身世变迁。目前已发见之日记,前后跨度近三十五年,涵盖其居湘读书、在沪上学、居平任职等重要人生阶段,从中可窥见其成年后大半生经历之一斑,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今将已获见之日记据原稿标点整理,说明如下: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