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名著,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稍有点文化知识的人,都能如数家珍地举出几种。读书人对名著的钟爱自不必说,就连那些平日里不让孩子过多染指课外读物的父母,通常也会主动买回几本备在孩子的书橱案头。名著为何可以让人们“读多少遍也不厌倦”?我以为,除了名著本身具有非凡的文字魅力以外,还有它的故事情节以及所蕴含的独特思想内涵。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能和读者达成心灵感应的当代名著还不算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名著的第一要素首先是要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酒是陈的香”,好书也莫过于此。许多上架的新书经常是过不了多久就被打入“冷宫”,这不是读者过于挑剔,实在是因为眼下出书太热,什么自费出书,什么“半个月能出一本书”,甚至就连一些不谙世事的顽童们也知道“成名要趁早”。如此浮躁的写作,想诞生几本当代名著就不大容易了。
另一方面,一些为我们熟悉的经典名著,其处境却形同挤在一堆的花朵,尽管还有生命力,却因为太多太挤而面临另一种命运抉择。
若论数量,名著在图书出版市场有着无以匹敌的优势。其品种之丰富,包装之醒目,足以让人叹为观止。笔者在一家大书店曾亲眼看到,仅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就占去了宽大书橱的四分之一。再一打量,发现这些名著的出版者竟有二十余家。天南海北的出版商眼光如此不谋而合,同时打出同一品牌的“名著牌”,着实让人开了一回眼界。
诚然,我们理解出版商争相出版名著的良苦用意,毕竟,作为一项长远任务,普及名著,服务读者,对于出版部门而言可谓义不容辞。不过,这么多出版社蜂拥而上,就让人对出版商的行为产生几分不解。再好的市场终究也有一个饱和度呀!再说,读者也是一代一代成长起来的,如此不顾市场行情胡乱出版,既有糟蹋纸张之嫌,也是对名著出版的不尊重。
显然,出版名著比出版某本新作的市场风险相对要小,但名著之所以成为各出版社追逐的热门对象,在我看来,还有另一层原因。名著都是历经岁月磨砺筛选而成的质优“果实”,大多数名著由于时代久远而没有法律认可并保护的版权继承对象,这就意味着出版家在出版的过程中除支付纸张油墨印刷等费用外,无须再为版税、版权、稿费等一干事物劳神。如此无本或小本万利的美事,难怪出版家要趋之若鹜了。
一些出版商把名著当成“聚宝盆”反复出版,肯定也给名著的阅读带来瑕疵。有的出版商急于求成,只重结果不问质量,对名著的勘校工作表现出极不负责的态度,以至一些到了读者手中本该长人智慧的名著,反而成了误人子弟并可检验读者挑错本领的读物。
可以说,名著的泛滥,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名著的悲哀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