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材的尴尬

  中小学的教材封面新了,内容充实了,各类教辅也随着各类考试的改革同时综合着教材的变动而翻云覆雨,日新月异。相形之下,高校教材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出了弊端,甚至落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尴尬一:内容陈旧  这个问题其实早几年就已经被关注了,只可惜,至今仍然是高校教材首当其冲的弊病。这个现象在高校文科教育中更为普遍,典型的例如全国各高校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史课程教材,一般都沿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作为教学经典。很多学生用的课本居然就是当年自己父亲或母亲曾经用过的,直接拿来再利用!就连本书的编者之一费振刚教授在给自己学生上课时也承认,这本教材是他们几个学者年轻时,凭着一股子热情而写成的。其中当然有很多不足。再加上成书的时代背景,则更给书里留下了不少阶级斗争的烙印。这无疑又使40年后的新大学生多了几分对此书的意见。 

  不过,最近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那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涉及文理各个系科的主干课程,普遍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好评,这为沉寂了多年的高校教材市场增添了一道亮色。 

尴尬二:高校的“自恋”  有了好教材,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开端,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稍有名望的大学都会要求学生用自己学校出版社出的教材。这就涉及到高校教材流通体制的问题。高校教材不像中小学教材那样统一指定,基本上由任课老师决定。这种一人拍板的教材选用体制生出许多弊端。 

  在国内,高校教师授课,用本校任课老师的教材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这给教师现实教学进程确实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有不少隐忧:比如学术近亲繁殖,形成以教科书定课的不良风气。这种惯例保证了教师著书的市场,一些老师便放开手写书,质量好坏并不重要,反正仅本系的学生就能保证其不错的销路。如果本系尚没有与某个课题相关的课程,那干脆直接开设一门,文科院系开课随意性比较大的情况目前在学校较为普遍。 
  
尴尬三:学生不买  大学生中很少再有像中小学生那样每学期大量统一购买教材的情形出现,越是往高年级走,买教材的人就越少。这也是高校教材市场的“致命伤”。有些学生甚至整学期都不买教材,最多是掐好时间,考试前上图书馆预定图书,考前突击一下,也照样能把任课老师打发得妥妥贴贴。这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高校的学生由于不再受“中考”、“高考”挟制,于是学习、考试也就不再像他们少年时那样被视如命根了,教材的神圣感因此也大大降低。记者刚入大学时,向学长讨教学习经验,得到的回答是,“记好笔记!”考前看笔记是关键,教科书其实并不重要。这就基本上把高校教科书推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再者,很多新出版的教材标价都比较贵,没有几十块钱拿不下来,这就使囊中羞涩而又精打细算的大学生们踟躇起来。而且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总会有不少高年级学生在校园的各大要冲摆起旧书摊,半价出售二手教材,因此,一本教材第一个人从书店买了,就可以一直以半价的水平传承下去。教科书市场的权威地位也因此黯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