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教材市场进入良性竞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受社会需求推动,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衍生出许多相近专业,已成为高校教材中引人注目的部分。

  对于市场总规模也不过数百亿元的出版业来说,高校教材显然是近年来最大的“蓝海”之一,因此很自然地吸引了众多出版社参与其中。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受社会需求推动,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衍生出许多相近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网络工程、数字媒体等,成为高校教材中引人注目的部分,理所当然地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市场格局既有集中也有分化

  高校计算机教材的出版,曾经主要集中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四强”手里。此外,其他原来没有涉及信息产业的专业出版社也各显神通,纷纷进入这一领域,一定程度上夺取了某些实力偏弱的大学出版社原有的市场份额。而在高校教材出版领域执牛耳的高等教育出版社,虽然计算机方面教材的出版起步相对较晚,曾经远远落后于其他专业,但它凭借强大的综合优势,一经发力,就成为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参与者。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十五”期间的高校扩招,高校计算机教材市场又进入了新一轮竞争。“十一五”规划教材评选的选题申报程序由原来的大学申报改为出版社直接向教育部申报,打破了原教育部直属出版社的垄断模式,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各出版社在高校教材领域的实力对比。而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则是从已出版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精选出来,具有较大的典型意义。从这两个评选中各出版社入选的计算机类教材的品种数(参见表一和表二),我们可以看出,市场出现了集中而又分化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趋势。

  一方面,大社、强社大大加强了高校教材的力度,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机构设置上,许多专业和大学出版社都改建、合并或成立了专注于高校教材出版的分社。在产品开发上,除了依靠品牌优势和集中影响力“感召”作者之外,还纷纷通过各种形式提供更吸引作者的条件,包括向学校直接投入前期资金,抢夺资源。对一些大牌作者或者已有一定影响的教材,出版社在稿费之外,动辄拨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作为教材编写和配套教辅开发的经费。其中,高教社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竞争者之一。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计算机类教材的512个品种中,高教社拿下140种,排名第一,清华社拿下129种,远远拉开了与其他出版社的距离。而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入选的24种计算机类教材均出自传统计算机教材强社。这充分显现出市场强者愈强的态势。

  另一方面,参与竞争并站稳脚跟的中小型出版社大大增加。规模和名气较小的出版社,多采取特色化的策略,选择从某一地域、某种层次(以高职高专为主)或者某一专业入手。而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的选题申报程序的改变,也为中小型出版社提供了更多机遇。入选教育部计算机类教材书目的出版社,就达47家之多。其中除高教社、清华社、电子社、人邮社等传统强社之外,还出现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这样的地方科技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这样的地方教育出版社以及辽宁美术出版社和南海出版公司这样的传统上认为属于其他领域的出版社。而且,此前并不以计算机教材出版见长的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和中国铁道出版社等则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们主要在高职高专层次发力,凭此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计算机类教材中分别得到10席,让人刮目相看。这又呈现出一种分化趋势。

  这种集中而又分化的趋势,实际上说明目前市场开始进入一种良性竞争状态。这样的大环境对于出版社和作者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和相关的服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从总数来看,“十五”规划时计算机类教材入围品种不过50多种,而“十一五”规划中这个数字增长了10倍。可见近年来计算机教材建设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绩。2007年业界的情况也的确反映出这样的态势。 

    产品建设整体呈现可喜局面
  
  在教材的创作出版方面,今年总体呈现出非常可喜的局面。首先是各出版社都充分认识到教材的质量重于数量,全年出版品种明显降低。主要的出版社都不再像往年那样大干快上、追求品种数量,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拳头产品的精益求精上。

  高教社最具代表性,全年到目前为止只出版了为数不多的计算机类教材,与前几年数量上的突飞猛进形成鲜明对比。而清华社、电子社、机工社、人邮社等大社也主要着力于既有优势图书的改版修订和名牌系列的品种补充上。其结果就是,今年教材图书的平均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出现了不少值得推荐的好书。当然,其中很多都是旧有经典的新版本。其中,清华社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丛书”、电子社的“国外计算机科学教材系列”、机工社的“计算机科学丛书”和人邮社的 “图灵计算机科学丛书”都是值得关注的重量级计算机丛书。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