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 目前,各省店斥巨资建设大规模的物流中心,不外乎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物流是省级店发展的基石,是新华书店现有网络的一次强化,驾轻就熟,控制了物流就等于控制了市场。因此,全国的出版发行企业都在或正在筹划建设自己的物流设施,给人以蜂拥而上的感觉,这一现象既说明了业界对物流在图书发行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重视,但却同时又暴露出了人们还未真正领会现代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多层次、高效率的特点,对网络化的物流体系发展方向缺乏深刻的认识。从积极的层面看,这种大规模的圈地建大型物流中心,搞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均衡发展,也许在再度的市场分割的激烈竞争中,优胜劣汰,重新洗牌,以牺牲部分缺乏竞争力的物流中心为代价,最终能形成一种比较合乎规律、合乎国情和书业发展现状的现代出版物流通格局,即在几个区域建成有规模、有实力、科技含量高、辐射全国的多层次、集约化、高效率的集散中心。但是从中国书业的现状来看,这种美好的愿望实现的可能性不大,我们的决策层应该尽早采取措施。也有专家认为,宏观控制又会走上计划经济的老路,在遍地开花中根据市场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竞争。理论是没错,但既然已经预见到了的东西,为什么还非要交上如此昂贵的学费呢? 笔者以为,在网络、交通高速发展的今天,应该力避重复建设,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半径500公里范围内,根本没有必要建造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物流中心。试问,在高速公路一个工作日即可送达的区域有必要去搞重复建设吗?决策层对此应该头脑冷静,拿出规划来,“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二) 地区分割、地方保护的问题 李从军副部长在谈到物流配送的设施建设时特别强调,要防止搞新的贸易壁垒,要着眼于打破地区界限和封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推动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大市场的形成。而目前出现的物流建设投资热,一方面表达了新华书店企图以规模经营作为重新抢滩市场、守住阵地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面对虎视眈眈的国际出版商、跃跃欲试的社会资本与民营资本,急于要在自己的领域抢挖战壕,以备阵地战之需。因此,无论是组建集团,还是实行连锁经营,尽管决策层、理论界早已指出了其真正的内涵,但是,在实践中却又往往从既得者利益考虑,惟恐失去自己的地盘,失去自己的“霸主”的地位,挥之不去、拒之不退的地方保护、地区分割思想不仅没有得以克服,反而使集团、连锁经营在原来意义上大大倒退了。什么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什么不均衡发展战略,什么“三跨”,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了。 如果让这次物流中心建设热演变为各省在建造自己的铜墙铁壁、铺设自己的天罗地网的同时大挖四通八达的战壕,以使贸易壁垒进一步巩固的局面,那将会对中国现有的图书物流市场造成冲击,严重影响合理的图书物流体系的建立,留下的消极影响将是长远的。要知道,中国图书物流体系需要的不是竞相建立物流中心,而是要符合市场规律,资源配置合理,形成四通八达、良性互动的现代化图书物流新格局。物流关键在于流,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不是蓄水池,也不是一座座水库,我们需要的是长江、黄河那样的流,需要的是长江、黄河那种容纳百川的胸怀,那种奔腾不息的精神,现代图书流通体系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流”。 (三) 一味追求规模的问题 建设现代化的图书流通体系,物流配送中心固然是关键设施,然而,承前所述,一是要防止一哄而上,你有我也要有的盲目比攀心理,二是要作通盘考虑,合理配置,规模要适度,尤其是要加快重点地区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形成东西南北中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图书流通格局。现代化并不一定等于大规模,求大求全正是我国目前在出版物流通体系建设中出现的又一令人担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