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圈地运动”在书业物流建设中重演

  (二) 信息流与网络化
    现代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迅速、准确、高效、集约为特点,以适应图书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为目的。因此,我们进行现代物流建设绝不能理解为投资建造几万平方米的仓储中心就是现代物流中心。传统的仓储运输是在封闭、从属、低效和单一的环境下运作,在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的,因此信息滞后、管理被动、操作方式原始落后,成本居高不下,它无法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现代物流是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开放、专业、高效和网络化的环境中经营,并且向集约化、多功能化、多层面方向发展,它能满足客户各种个性化的需求。网络的发展,使原来彼此分割的环节自然地衔接起来,进而优化了物流供应链,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这样说,没有网络化,商流、物流、信息流乃至资金流就不会通畅,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体系只能流于形式。石宗源署长在上海东方书报亭经验交流会上指出:“我国出版物信息交换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给物流配送现代化带来巨大障碍,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提高……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参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尽快建立全国可供书目数据库”。因此,我们在斥巨资进行大规模的物流建设的过程中,务必将信息网络化的问题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上。除了考虑功能的配置、设备的配置和区域的规划是否合理外,尤其要考虑是否有计划地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否则,即便建成了物流中心的“巨无霸”,它也无法释放出应该具有的能量,从而造成投资的浪费,重走老路的局面。
    (三) 资本多元化与功能多元化
    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是套用老的管理体制还是采取全新的模式运作,这同样关系到现代物流的生命力问题。“以国有资本为核心,搞活资本结构,实行投资结构多元化,建立健全的相互制衡、权责明确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见拙文《世纪回眸,我们更应该看到些什麽》 出版广角2000.4),这应该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尤其是资本多元化的问题,至目前为止,各省建立的巨大的物流中心基本上还都是以系统为界、以国有为唯一的旧模式,以前的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吗?
    如前所述,科利华、东方红叶、华运通有限公司、中国寻书网、华有网、中国购书网那么多的民营企业、民营资本都在想方设法进入出版物流通领域,我们的“国有老大”为什么不能吸收这些社会资本、民营资本为我所用?何况他们都有高科技作为支撑,在信息流的处理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一举两得、互惠互利的事为何不见有哪一家省级发行集团的物流中心想着去干呢?
    在建设现代物流实行资本多元化的同时,还应充分注意功能的多元化问题。目前各省建立的物流中心都是单一的为出版物流通服务的,我们在投入巨资建设现代物流的同时,能否将眼光放远一些,先从与出版物流通相近的商品做起,“人尽其才,物尽其流”,逐步让物流中心向多功能化发展。反之,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能否与其他特征相近的物流企业联手来解决出版物的流通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投资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打破物流为企业所有,逐步形成第三方物流,真正实现物流社会化的目标。这样到那个时候,现代化物流体系才算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形成。

三、物流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石宗源署长指出:“物流配送中心是保证连锁经营正常运作的关键设施,要通盘考虑,合理配置,规模适度。物流设备既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又要注意经济性、适用性,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然而,恰恰在这场物流建设热中又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中国出版业改革以来的痼疾。笔者曾在《中国书业,你走好了吗?》一文中对中国书业主体市场在中盘、集团、连锁三个阶段所存在的共同的“顽症”作了详尽的分析,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就目前物流建设中已经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这种忧虑不是多余的。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