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圈地运动”在书业物流建设中重演

  鉴此,国内的社会资本正在迅速行动:科利华投资两个亿开通“中通网”,同国家信息中心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投资200万开通“全国货运信息服务网”来争夺空车配载市场;东方红叶集团开通时空网来争夺网上购物的配送市场;专业物流企业华运通有限公司也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国寻书网、华有网、中国购书网等也纷纷有所动作。面对这一竞争态势,作为中国书业“龙头老大”的新华书店当然不能不为之心动,终于甩出最后一张王牌,试图在物流领域再打一场阵地战、保卫战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这种竞争态势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可否认,在这一股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物流建设热”的背后,在我们业内人士乃至某些决策层的潜意识里,从众心理同时也在作祟。各省在加强连锁经营的同时,为了将本省市场结成“天罗地网”、“铜墙铁壁”,也必须疏通物流的管道,更何况,看到别人大张旗鼓地进行物流中心的改造与扩建,不管自己的实际需要以及所处地理位置,赶快动作,赶快圈地,赶快投入,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掀起了物流中心建设的“大跃进”热潮,似乎以为不这样便不足以显示自己改革的政绩,不这样便无法心安理得,不这样便将无法保持自己在本区域内的“霸主”地位。请看以下一组数字(笔者并不认为他们均无必要建设物流中心):浙江省在原有2.4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基础上,到今年年底将再建成4万平方米的另一物流中心;江苏省在原有2万平方米物流中心基础上,计划再建一个5.5万平方米的多功能物流中心;四川省在已有1.2万平方米的基础上计划再建3万平方米的新物流中心;辽宁省正在建设面积为3.6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江西省正在建设1.5万平方米的批销中心和2.5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 ……其规模之宏大,投资之巨大,动作之迅速,是新华书店历史上所未有过的。业内有一份权威的报纸曾在头版有过这样的报道:“近几年来,新华书店把建设大型的现代化的、多功能的物流中心提上了议事日程,认为这不仅是跑马圈地抢滩市场的需要,而且是建设大流通、大市场的有力支撑”。这确实是一场“跑马圈地”运动,然而将其认为是与大流通、大市场互为因果,恰恰是闹了一场历史性的“误会”。

二、物流建设面临的难题   承前所述,新华书店的这一轮物流建设,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项投入都更有气势、更具规模、更显得步调一致。然而,现代物流是一项真正意义上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界的系统工程,它是整合运输、包装、装卸、仓储、配送、退货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供良好的服务功能。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竞争还处于无序状态、管理手段又十分落后的现实环境中,要建设好中国出版业的现代物流体系,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难题。
    (一) 标准化和规范化
    长期以来,储运工作一直是图书供应链中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发展水平落后的一个环节,不少地方还停留在手工开单、发货手工制标签、运输手工抄单、库存商品手工登卡、财务核算手工记帐的原始阶段。而随着现代化物流在图书流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现代的理念作指导,没有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手段,没有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电子网络为平台,库房再大,仓位再多,还是改变不了效率低下、投入与产出比大大失衡的局面。
    目前各省、市、自治区新华书店及出版社的计算机系统都是自行开发的,自成一体,这严重影响了图书信息的交流。在工艺流程上,物流装备的标准化程度又极低,因此在建设现代化物流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务必高度重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一个行业发展和成熟的主要标志。我们要大力推进出版物包装纸箱化、条码应用及印制的标准化、使用托盘标准化,积极采用国际出版业成熟的立体仓库、电子标杆、垂直与水平运输线以及无纸作业等先进技术和操作方式,逐步推广电子交易行业标准,以提高目录信息的准确性和高效率;将数据管理标准化,以便出版社和书店分享库存与销售信息;将退货程序标准化,以使出版社和书店可用同样的方式来管理和处理退货。建立起这样最基本的信息平台,也许能推动中国书业流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起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硬件建设规模再宏大,只要资金到位都并非难事,要使中国书业的流通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却还任重道远。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