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智力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22年,《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为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支撑。
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重镇,上海在决策咨询研究和智库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全力打造“上海智库报告”新型智库建设高端品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每年遴选一批优秀智库研究报告,由我社集中出版。2022年度“上海智库报告”聚焦一系列重大主题,突出强调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以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更加注重报告内容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引导全市新型智库努力为新时代国家和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政建言,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上海智库报告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2年10月
《中国式现代化的浦东样本——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徐建 等著 65元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大会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怎样的“现代化”?也许可以通过上海浦东的发展寻找答案。本书是研究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来历史经验与发展方向的学术专著,具体论述了浦东新区在建设现代化引领区中的经历、贡献与不足,以及对如何贯彻中央的新要求,如何建好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内涵、路径和战略做出详细的分析,提出积极的建议。
《创新引擎——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著 58元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使命,是上海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新时代以来,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正向实现核心功能迈出关键步伐。本书作者长期跟踪研究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围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战略思考和建设进展展开,同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提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本书包括五章,内容分别为:科创中心的坐标、他山之石的经验、进军路上的实践、创新征途的探索、面向未来再升级。
《在上海 为中国 惠全球——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张娟 廖璇 解丽文 著 58元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上海紧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紧抓全球产业转移趋势、紧跟跨国公司布局的步伐,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要素禀赋,为我国吸收外资的实践探索了路径、形成了经验,为外资、跨国公司、中国开放经济等相关理论丰富了案例。近年来,全球投资区域自由化趋势推动跨国公司强化区域管理,成为上海进一步突破规模能级的新机遇和驱动上海城市建设、“五个中心”能级提升的重要突破口。本书主要探索在此新背景下,上海如何破解发展的瓶颈,如何把握好国际资本的产业和区域流向的机遇,如何紧紧围绕总部功能、服务开放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继续发挥吸收外资排头兵作用。
《聚力双循环 引领新消费——高起点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张伊娜 等著 52元
本书从上海高起点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出发,对上海消费市场的基本情况、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上海定位、新发展格局中的消费把握,以及更好应对“十四五”时期的主客观双重挑战作了系统研究。本书提出的“现状—政策—评估”三阶段全链条分析框架,对于探索站在高起点如何促进重点消费领域优化提升,让上海成为能与顶尖消费城市比肩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努力的方向。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理论演进与上海实践》 李蔚 著 42元
本书围绕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展开,在梳理了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政策演进后对书中所述“安全韧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同时建构了城市“安全韧性”的操作化维度以及基本框架。随后通过对上海四个区的实证调研,在市级层面、市域层面以及社区层面论述了上海公共安全风险防控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制度韧性、组织韧性、社会韧性、技术韧性、工程韧性等维度提炼上海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基本成效,并给出未来发展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