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书大义,得于旁通者为多,顾所旁通有不限于传统所谓儒家言者,一以诸家会归于六艺者求其异同。此本书宗旨之所在,知我罪我,非所计也。
四、战国之世,百家蔚起,孟子不得已,起而与辩,故辟杨、墨,拒法术,贬征伐,针霸政,摒纵横之风,斥妾妇之道。《易》曰:“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本书略仿其意,讲疏之际,于近世中西学术亦略有涉及,不敢云有得,然固本书用意之所在。
五、本书诸卷之首有所谓解题者,亦仿赵岐《篇叙》之意而为之,惟所见与赵氏不尽同耳。盖《孟子》诸篇之作,皆用意一贯,如车贯毂,此多历代学者所未言,然固论孟子学者所当知。解题之外,另作章旨结构图,置于卷端,以见《孟子》诸篇之大义。此义既明,则儒先所言先秦诸子不自著书者,亦未可必,若诸经,若《老》、《孟》,皆可谓自作者也。
六、本书为便初学,于讲疏之前另加简注,略取赵、朱、焦三家通义,以释字词音义,庶初学者可大体读通本文。或有稍涉聚讼者,注明所取某家之说。偶有别解,亦径注出,而于讲疏中稍加辨证。简注于诸说虽略有综汇,亦偶有新义,然非本书主旨所在,故非敢掠美前人,识者谅之。
七、本书所用版本,系中华书局标点本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世传宋版《孟子》,其异文数条虽似可从,以无关大义,未尝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