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继先:蒙翁万戈先生支持,我成就了出版生涯最后一套大书|《龚继先口述历史》书摘

  著名水墨画家、指画家、美术出版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龚继先,是新中国美术出版史的见证人,他在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编审期间,主持出版全国重点美术书籍多种,《陈老莲作品集》是他出版生涯的最后一套书。下文摘选自上海书店出版社《龚继先口述历史》一书,文中回顾了他和翁万戈的交往,以及出版这套书的经过。


  1978年,“文革”结束不久,社会开始显露新的生机,文化事业逐渐活跃起来。1989年,我去辽宁博物馆参加建馆四十周年大庆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辽博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博物馆,始终处在文博事业的第一梯队之中。当年伪满洲国时期,溥仪出关,带出大量清廷珍贵文物,这部分文物几经流转,大部分归到了辽博;加上有杨仁恺先生这样的专家在那里主持,所以“文革”刚结束,辽博就有能力办大展,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

  这次会议,国内外专家学者踊跃参加。大陆的专家学者不说了,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收藏家、学者也来了不少。这场文博盛会热热闹闹,分不同的主题进行研讨。在我主持的一场研讨会上,见到了从美国过来的傅申、王己千和翁万戈先生。翁万戈先生似乎对陈老莲格外钟情,在大会上做了有关陈老莲的学术报告,他谈陈老莲很有独到之处。

  陈老莲的画在中国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深远。任熊、任熏、任伯年,后世很多画家都说过自己取法自陈老莲。我也喜欢陈老莲,但当时陈老莲的作品还没有完整出版过,只有翁万戈这样的大收藏家有这个条件。翁万戈先生是翁同龢的第五代嫡孙。翁同龢喜欢陈老莲,收藏不少。翁氏六代收藏当时就已保存在美国他的家里,包括陈老莲的不少作品。

  我建议翁万戈先生如果有兴趣,不妨考虑出版陈老莲作品集。翁先生很认真,当成一件重要事情,回去便开始考虑。我还在沈阳期间,在宾馆接到翁先生的电话,他说要出版陈老莲,一卷不够,恐怕要三卷,一卷彩色图,一卷黑白图,一卷研究成果。我回答说,不管几卷,我们都出。

  翁先生说,要么不做,要做就认真做,做到最好。他说中国国内及美国藏有不少陈老莲画作,可以借此机会,将世界范围内陈老莲的作品全部摸查一下,尽量收集完整。

  这件事就定下来了,翁先生是个爽快人,并不计较细枝末节,经常自掏腰包。此后七年时间,他和夫人乘坐飞机辗转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当然还有中国国内各地。凡有陈老莲藏画的博物馆、美术馆,他均到访相洽,也获得不少公私收藏机构的支持,因此拍摄了大量陈老莲的作品。只是当时夫妻两人都已经七十多岁,舟车劳顿,又有时差困扰,很不容易。不过他们并不在乎,从没说过辛苦。

  翁先生本人懂书画,收藏宏富,对国内外博物馆比较熟悉,又是摄影家,具有编辑陈老莲作品集的最佳条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翁先生在威斯康星大学美术系学油画,之后一直从事绘画、摄影及电影相关工作。翁先生毕竟是摄影家,拍摄的图片清晰度很高,经得起放大处理,而且知道艺术作品的拍摄特点,国内当时还很少见到这种专业水平。翁先生逐次拍摄所得,加上自家的收藏,数量上已经达到了出版的要求。

  记得我问翁先生,他的劳务和资料费用如何结算?翁先生说,他不要拍摄费,不要资料费,也不要稿费,任何费用都不要,该做的,他都会去做。只需要在出版后,给他一些样书,就可以了。他的大度让我非常意外,也非常感动。

  此前我们接触过另外一位华裔大收藏家,拟在《艺苑掇英》上刊登他收藏作品的专辑。那位收藏家在商言商,说他的书画都放在银行的保险柜里,不考虑藏品本身的价值,即使实际花费也很可观,每次从银行拿出来拍摄,需要专车,需要摄影师,还要雇佣安保人员,这样一算,拍摄的费用大概每张底片八十美金。

  《艺苑掇英》出版一本专辑,约需要百把张图片,我们粗略一估算,感觉费用过于昂贵,我们也没这么多外汇,在当时的经济背景下根本没法负担,于是作罢。因此与那位大收藏家相比,翁先生的做派令人惊喜,也令人感动。他是真正想做事业的人。

  从1989年我们在沈阳计划出版陈老莲作品,历时七年收集、拍摄和编辑,到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稿子基本齐备,一切已经就绪。翁先生带着样书,专程来到国内,准备敲定最后的细节,没想到出现了意外情况。

  我们出版社的某位领导,对陈老莲知之甚少,自然不认识这套书的价值,以及我们为之付出的心血,他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出版社觉得这套书印刷成本过高,肯定无法赚钱,出版一事就搁置下来了。

  眼看十年过去了,陈老莲作品集还没有出版的迹象,难道这样不了了之了?我非常焦虑,更多是深深的不安和歉意。当年这本书是我提出的想法,向翁先生组的稿。翁先生不计报酬,不辞辛劳,积多年之心血,现在基本定稿,却被我们拖在那里,想想很对不起人家。我还担心生变,如果这样好的选题付之东流,那真是中国美术出版界的一大遗憾。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