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处于这种极限状态,接受采访的入江先生依旧不断强调“自己还能应付”,还在我们面前逞强,想让我们觉得他“并没有走投无路”。被逼到这一步的入江先生到底为什么不能开口求助?
难道开口求助意味着构成入江先生人生根本的重要部分会分崩离析?随着对入江先生一次又一次深入的采访,在他不断重复的言语间,我们终于逐渐看清了他真正的内心想法。
三十几岁的“入江先生”们自小时候起就一直在跟他人竞争。在并非全民大学生的时代,同学们为了能考上“好”大学拼命学习。大学毕业的时候,为了能进“好”公司努力找工作。“好大学、好公司、美满家庭……”如果违背了这种价值观就是失败者——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直鞭策着自己。
虽然如今看来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但当时,的确是在大肆宣扬“只要努力谁都能够成功”,似乎一切机会都是平等的。我们不知道入江先生身边是否有遵循着这种价值观一路走来的朋友。不过,我们能够肯定,在成长过程中无论同意与否,被强行灌输这种观点的,正是入江先生他们这批“三十代”群体。
“只要去做就能做好。只要努力就能达成。不努力就输了。”
入江先生被这种始终加诸“三十代”群体身上的强迫观念紧紧束缚住了。自己不努力,就再也不能摆脱现在的状态。但入江先生沦落成流浪汉,并非因为没有干劲,也不是由于不再努力。反而是他一直想靠一己之力去努力改变现状,结果才落到了这般田地吧。
到了30岁,身边也会出现作为社会人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朋友,大概入江先生内心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自己现如今的样子吧。
“只要自己努力,还可以做出改变。”
我们深深感觉到,入江先生将这句话奉为了心灵支柱,顽固地拒绝向好友、兄弟,甚至住在熊本的母亲开口求助。
我们结束采访3天后,入江先生突然从生活的公园里消失了。塞满了全副身家的运动包也不见了。我们最终也没能向入江先生本人确认,他实际上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坚决不向他人求助。如今,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录下了采访全过程的采访录音。我们反复听着录音,期望能够逼近不断拒绝求助的入江先生的内心深处。
最后,请容许我在此记录下最能体现入江先生心情的那些话语。当然,有些地方也会出现逻辑上的不连贯,可基本上这些话都是直接收录下来的。如果您能从我笔下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入江先生内心深处所不为人知的呼喊,我将深感欣慰。
……说到底,这是我自作自受。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就算派遣合同终止,也不能成为我变成流浪汉的理由。
回老家的人也大有人在。
但是,我不这样做,而是逃离故乡,若将此归结为他人之过,认为“成为流浪汉都是别人的错”——这可真的是搞错对象了。
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自己的处境还不算太糟糕。
毕竟,我还年轻……
但也不是非常年轻。
要是打算找工作,估计能找到。我还是有这个自信的。
要实现这个目标,眼下得有住处和钱。只要能想办法熬过去……
就算自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也许一切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吧。
就算自己不存在了,这个世界也不会有任何变化吧。
若是以死才能求得解脱,我还是选择活着去追求更轻松的生活……
成了流浪汉会遇到很多糟心的事情。
吃不上饭,被人看不起。
有人会居高临下地看待你。
被人说上一句,“真可怜啊”之类的。
我果然还是不想别人那样看我。
我觉得,自己若要重新振作起来,只能是在现在了。
哎,谷底。我已经体会到了最底层的滋味。若要奋起,只有现在。
我自己也觉得,如果坚持不下来,一切就都结束了。
景气下行时代的“三十代” 《三十不立》 没有工作、住处和钱,默默忍耐,孤独死去

《三十不立》 [日]NHK现代特写节目录制组 编著 马惠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
NHK现代特写节目录制组,“直面社会的现实状况,回答世人关心的问题”。自1993年4月节目组开播以来,NHK现代特写以这条不变的宗旨应对社会的巨变。不问题材种类,深挖人们希望了解的话题,以成为繁乱社会的指南针为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