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圖書館藏近代學者王欣夫先生撰輯編藏之稿本、抄本及校本,爲文獻學一大寶藏。先生藏書始于二十世紀初,際會文獻聚散之時代機遇,憑藉江南地區圖書流轉之環境優勢,經數十年辛勤採集,露鈔雪纂,積書至數十萬册,其中題爲王氏學禮齋、抱蜀廬、蛾術軒稿抄校本者,多屬前代學人著述之罕傳稀見者,經先生拾遺補缺、校訂傳鈔而存藏,爲先生藏書中最具特色者,彌足珍貴。茲據先生宿願,彙輯學禮齋遺書中經部未刊、稀見著述六十八種,編爲《學禮齋經解》,以續清人及今人所編之《清經解》四種,用饗海内外學人。
王欣夫(一九〇一—一九六六),名大隆,以字行,號補安,室名學禮齋、抱蜀廬、蛾術軒等。先生原籍浙江嘉興秀水縣新塍鎮,自高祖元松徙江蘇吳江縣盛澤鎮,清同治初,其祖利榦又守距率族遷居蘇州,遂入籍吳縣,此後三世居於姑蘇。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先生執教上海,仍家吳下,學禮齋藏書遂分庋兩地。五十年代初,先生轉職復旦大學,未久即鬻去蘇城祖居,遷入上海江灣復旦宿舍,藏書隨之移滬。至六十年代中期先生謝世,所藏圖書倉促處分,幾遭散佚,賴有識者維護,稿鈔校本幸未全失,獲移藏於復旦圖書館,至今已逾五十載。
先生生長吳門,自學成材,少接良師,多交耆舊,文獻當行,卓然名家。身處二十世紀文化轉型時代,先生仍服膺清代樸學傳統,自少年始,即以上繼吳中惠氏、顧氏之學爲職志,視文獻傳承爲己任。先生弱冠,曾隨吳江金松岑(天羽)習詩古文辭。又從常熟丁秉衡(國鈞)論學談藝,結爲忘年之交。年廿一,復從吳縣宿儒曹復禮(元弼)受《三禮》之學,從此篤志經學,室號「學禮齋」。中年採《管子·形勢篇》「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語,顏其室曰「抱蜀廬」。又取《禮記》「蛾子時術之」語,名書齋曰「蛾術軒」。平生學術志趣,於斯可窺。嘗謂自廿五歳究心目録學,從此搜討放佚,不遺餘力。回顧先生學行,畢生致力於讀書、教書、藏書、刻書、鈔書、編書、校書,心無旁騖,不求聞達,故閱世雖僅中壽,而所造實獨步當時,遺惠餘澤,沾溉後學。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張一麐、李根源諸老於蘇州發起「平旦學社」,延章太炎、吳梅等耆宿講學,先生年僅而立,已廁身講演之列。未幾,吳中成立「國學會」,先生任研究組經學幹事,主持校刊張錫恭《喪禮鄭氏學》鉅著,書版至今猶存。一九二八年始,先生執教上海聖約翰大學,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一九五二年高校院系調整,轉入復旦大學,先後執教中文等系。一九五七至一九六〇年,先生主中文系古典文獻學講席,所編《文獻學講義》此後屢經翻印,久推名作。其最爲難能者,先生於舉世不爲之時,教學之餘,仍潛心校讀,撰著不輟,銳意傳古,鈔纂爲勞。人稱先生讀書萬卷,見聞廣博,而淵雅勤劬,一如其鄉先輩清吳枚庵(翌鳳)老人。一九六六年冬,先生因肺疾遽逝,遺著滿床,雖經整理,待刊者猶夥。
先生治學,原本經史小學,泛及子書集部,中年後肆力於流略之學,其指歸仍在網羅歷代散佚文獻。先生既從曹復禮老人受《三禮》之學,深慕吳中惠氏之四世傳經,欲以經術自任,於《禮》於《易》,均深研討,《元貞本論語注疏攷證》、《松崖讀書記》諸作,世稱力作。又奉常熟丁國鈞之教,勤於治史,於陳壽書有《三國兵志》之補,於典午佚乘有王隱《晉書》之輯,於蒙元史有《元史校釋》之作,咸推名著。治諸子學,則有《管子校釋》之作,考訂版本,商榷異説,時賢爲之折服。
先生諳熟吳中學派及各家著作淵源,痛近世故家文物凋零,深恐先哲遺書淪胥殆盡,故於前賢著述之未刊稿本、雖刊而流傳稀見者,尋訪搜求,考訂甄別,傳鈔校輯,集貲刊佈,終其身而矻矻不懈。先生與南北學人及藏書家游,遭逢師友著述及收藏之聚散,如雲間韓氏讀有用書齋藏書之讓售、松江張錫恭茹荼軒禮學專著之傳鈔、《八年叢編》底本之徵集、嘉業堂善本之易主、金山高氏吹萬樓藏《詩經》之歸宿等,事關文獻保存,無不克盡己責,貢其勞績。先生見識既廣,搜訪又勤,所搜集傳鈔之珍本秘籍,經數十年積累,盈笥溢篋,洋洋大觀。據以撰輯之作,自述有百數十種之多。已經付刊並著於人口者,於清代藏書家黃丕烈、校讎學家顧廣圻著述,有《黃顧遺書》《黃蕘圃集》《顧千里集》之編;於歷朝名家詩文,則有元歐陽玄《圭齋集補遺》、清孫星衍《孫淵如文補遺》、清陳奐《三百堂集》之輯;於五代以來藏書史料,則有葉昌熾《藏書紀事詩》之補正、清人藏書題識之收集;於師長著述,則有曹元忠《箋經室遺集》、金天羽《天放樓遺集》、胡玉縉《許廎遺集》《許廎學林》,曹元弼《復禮堂文集》等編;晚年校訂胡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尤稱近世目録學之鉅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