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美国总统,也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葬礼|《美国式死亡》

  曼彻斯特对棺材价格协商过程的描述跟施莱辛格大致相当,但细节叙述更加具体:

  罗伯特·肯尼迪读过米特福德小姐对于向死者家属漫天要价的翔实的曝光报道,同样读过的还有星期五下午与萨金特·施奈芙形影不离的“和平队”精神病医生约瑟夫·恩格里希博士。罗伯特·肯尼迪……觉得自己跟欧唐奈尔(总统的特别助理)……谈过价格问题……他清楚地记得有个女孩跟他说过……“棺材价格有500美元和1400美元,也有2000美元”。她还提到了防水和可选设备问题。在米特福德那本书的影响下,他对高价退避三舍。他要了一口1400美元的棺材,事后他想,自己是不是有点小气了;他觉得,人们在做这种决定的时候,一定非常不容易……(第432页)

  曼彻斯特指出,这个价格差不多是仅仅两年前“棺材加葬礼”的平均收费标准……即1961年时708美元……的两倍。随着他的调查逐步深入,更糟糕的事情接踵而至。

  后来,高乐耍了一把白宫的幕僚职员。他卖给他们一口“用五百年历史的硬质非洲红杉木手工打磨而成的马瑟鲁斯710型棺材”,并开出2400美元的账单。接着,他又加入殡仪馆价格最贵的套棺,开出一张“服务已提供费用已支付”的3160美元的总账单。

  那么奥尼尔呢?在“服务已提供”被一位眼尖的注册会计师发现并一番讨价还价后,他最终向肯尼迪家族开出的账单是3495美元。于是,尽管罗伯特·肯尼迪为不被敲竹杠而做了令人称许的努力,但还是功亏一篑;最终这个家族向殡葬师的钱柜里一共投入6655美元。

  被这些不道德交易激发好奇心的曼彻斯特继续调查,前往达拉斯的殡仪馆拜访了维龙·奥尼尔:

  实际上,正如他向本书作者承认的那样,他一直想召回那口棺材。为了收回棺材,他跑了华盛顿两次。这事被传到相关部门,为避免事情公开,有人付了他一笔钱。棺材批发价是大家严守的商业秘密,但应作者的要求,一位注册殡葬师和一位陵园经理向埃尔金棺材公司就布莱塔尼亚型号产品价格提出了谨慎的询价申请。两人收到的报价一模一样:1150美元。如此一来,奥尼尔的账单意味着2345美元的利润。

  最后,威廉·曼彻斯特记录了高乐殡仪馆的遗体防腐化妆术引发的反馈:

  阿瑟·施莱辛格和南希·塔克曼穿过绿厅走了进来。“太可怕了,”阿瑟在报告里写道,“我越走近,看起来就越不像他。蜡质太重,妆化得太浓。”南希不住地低声咕哝,那张脸很像“商店里作为小玩意出售的橡皮面具”。他催促鲍勃“盖上棺材”。……沃尔顿(威廉·沃尔顿,艺术家,肯尼迪家族的朋友)打量了好一会儿,越看越生气。他对鲍勃说:“千万别让棺材敞着。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总统。简直就是一件蜡模。”

  于是,棺材就一直盖着。合众社(UPI)做了如下评论:

  当杰奎琳·肯尼迪夫人做出让肯尼迪总统盖棺接受瞻仰的决定时,她的举动符合众多宗教领袖对死者家属的希望……他们觉得,专注于遗体是异教徒行为,不符合基督精神。值得指出的是,肯尼迪这场葬礼的其他细节,同样代表着人们对美国殡葬业促成的殡葬风潮的背离。应肯尼迪家族要求,没有鲜花。全程不见凯迪拉克灵车,棺材盖着国旗,由一辆炮架车拖行。

“译文纪实”上新
尖锐、幽默、销魂入骨
直击现代殡葬业乱象



《美国式死亡》
[英]杰西卡·米特福德 著
李雪顺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书影响肯尼迪葬礼的操办,改变美国的殡葬价值观。

  只有杰西卡·米特福德的敏锐和智慧,才能把对美国现代殡葬业的曝光变成一本既严肃又有趣的书。

  1963年首次出版时,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力作成为超级畅销书,并推动了相关的立法保护。

  1996年去世前,米特福德修订并更新了她的经典研究,重新审视美国式死亡面临的新趋势,包括职业游说者在华盛顿的成功、火葬成本的暴涨、预付费坟墓的电话营销,以及目前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殡葬行业垄断的影响。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