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杰西卡·米特福德写了一本关于殡葬业实践方面的畅销书。在她去世后的20年里,这本书仍然可以教我们如何应对死亡。最重要的是,她不满这一事实——死亡正在被美化和修饰,遮蔽了现实的残酷。《美国式死亡》最关注的其实是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
——BBC
有这么一本书,凭借对美国殡葬业无情而深入的揭露,以一己之力推动相关立法,影响肯尼迪葬礼的操办,改变美国的殡葬价值观,入选《时代周刊》百大非虚构佳作。
这就是译文纪实近期推出的英国著名作家杰西卡·米特福德的著作《美国式死亡》。尖锐、幽默的语言,直击现代殡葬业乱象,被誉为20世纪“扒粪”新闻运动经典之作,引爆舆论惊呼:“你死得起吗?”
只有杰西卡·米特福德(Jessica Mitford,1917—1996)的敏锐和智慧,才能把对美国现代殡葬业的曝光变成一本既严肃又有趣的书。
1963年,《美国式死亡》首次出版时,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力作成为超级畅销书,并推动了相关的立法保护。
1996年去世前,米特福德修订并更新了她的经典研究,重新审视美国式死亡面临的新趋势,包括职业游说者在华盛顿的成功、火葬成本的暴涨、预付费坟墓的电话营销,以及目前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殡葬行业垄断的影响。
米特福德之后有关美国监狱产业、新生儿护理产业以及民权运动的作品,也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今天,与大家分享这部经典作品的精彩片段——罗斯福与肯尼迪的美国式葬礼。
罗斯福与肯尼迪的美国式葬礼 本文节选自上海译文出版社《美国式死亡》 [英]杰西卡·米特福德 著 李雪顺 译
罗斯福的葬礼 在一段电台采访中,提问者说,有些州有法律规定,必须尊重死者对于葬礼方式的明确意愿。他问道,如果死者生前要求丧事简办,而死者家属坚持办得适当隆重一些,该怎么办?这位殡葬师以罕有的直率回答道:“嗯,在那种时候,你会听谁的?”
很有可能由殡葬师做出裁决,什么才是“合适的”葬礼。同时,死者这方面的遗愿不太可能具有最终发言权。哪怕他是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D.罗斯福对自己“担任美国总统期间遭遇死亡后”举行的葬礼留下了相当详细而明确的指示。几条指示用铅笔写成,出现在一份日期为1937年12月26日——即他的第二届任期之初——的四页纸文件中,收件人是他的大儿子詹姆斯:
在白宫东厅举办一场至为简单的葬礼。
不进行遗体瞻仰。
全程使用炮架而非灵车。
棺材绝对简朴,黑木即可,遗体不做防腐处理,也不密封棺材。
坟墓不砌砖块、水泥或石头。
关于后面几条指令,詹姆斯·罗斯福这样写道:
“据我们所知,他从来没跟任何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了解父亲,我们的推测是,他觉得遗体防腐处理是对个人隐私的可恶侵犯,他内心也许还很想举办一场传统的宗教仪式:‘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
罗斯福家里没人知道这份文件。下葬几天后,文件才在他的一个私人保险柜里被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普通人家里有人过世,殡葬要求或因为藏在保险箱而迟迟找不到,或因为写在遗嘱上而在葬礼举行后才得以宣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白宫也遭遇了这种不幸。此外,白宫负责安排葬礼细节的助手们似乎跟同样情况下的普通人一样措手不及,很容易受到殡葬师的左右。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的死讯传遍全世界,令很多人五味杂陈。对数百万美国人而言,代表着突然且灾难性地失去了20世纪一位最具领导能力的人,一个时代随他而去。而对家住亚特兰大,晚饭后在抽烟时听到电话铃声的殡葬师弗雷德·帕特森先生而言,那是(用《南方殡葬师》里的话来说)“一声召唤——或许是当代殡葬师最宏大最重要的一次体验”。
打来电话的是罗斯福在佐治亚州温泉市去世时在场的白宫助理威廉·哈塞特先生。罗斯福夫人给他的任务是购买棺材,因为对这种事情完全缺乏经验,他咨询了罗斯福的秘书格蕾丝·图丽小姐,以及在总统最后时刻一直承担照护任务的霍华德·布鲁恩医生。两个人都很确信,罗斯福先生希望像母亲那样,使用简单、庄重同时较为坚固的带铜质衬里的红杉木棺材。
从这口红杉木棺材的订购记录来看,很显然在殡葬师帕特森和几位焦躁的总统助理之间有过不止一次交谈。伯纳德·艾斯贝尔提供了哈塞特的下列对话记录:
“哈塞特说,他想买一口带铜质衬里的硬质红杉木棺材。帕特森告诉他,铜质衬里的在战争初期就找不到了。不过,他有一口普通的红杉木棺材——哈塞特插话问,是不是至少有6英尺4英寸长。帕特森说是的——但那口棺材已经卖出,第二天就要运往新泽西州交给另一个殡葬师。他补充说,他有一口上好的古铜色铜质棺材,可以——哈塞特以温和但态度相当坚定的佛蒙特人语气说,他希望立即将那口红杉木棺材送到温泉市。帕特森问,可否把两口棺材都带上,因为他觉得,万一他们会选中那口古铜色的铜质棺材呢。哈塞特说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