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我们在努力克服开发中的种种困难的过程中,始终在思考张江发展规划问题。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资料和实地考察世界上著名的科技技术园区,如日本高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新兴的科技、经济中心——筑波科学城、关西文化学研都市;由澳大利亚政府投资兴建的高技术园区——阿得雷德技术园区;前联邦德国最早建立的扶植高技术小企业的机构——柏林技术革新者中心;位于韩国中部的大学、研究所、尖端产业和文化福利设施集中的科学技术城——大德研究园地,高科技园区——汉堡技术园区;以及美国在20世纪50年出现的最早的高科技园区——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总之,我们对当时全世界已有的200多个形形色色、大小各异的高科技园区,包括国内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深圳科学工业园等,都做了认真的研究。
在张江园区的区域规划方面,我们非常注重听取来自境内外多方专业人士的意见。1994年,我们请台湾咨群咨询公司、日本城市建筑设计所、澳大利亚建筑设计师与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对原来的规划作了研究和调整。
我们还听取了国内专家对张江发展规划的意见和建议。1994年12月,我们根据赵启正副市长的意见,邀请全国22所大学的校长、15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22名教授及36名上海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张江高科技园区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为张江修订园区规划提供智力支持。这一举动应该是开全国之先河。赵启正副市长亲自写信给全国各大院校和研究院所,请他们为张江出谋划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南大学……这么多一流高校的校长、副校长都汇聚张江。在成立仪式上,赵启正副市长热情洋溢地动员他们来支持张江。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对园区的产业规划、发展战略等进行讨论,提供宝贵的建议,为我们的规划奠定了重要的战略思想。1995年1月,经张江专家顾问委员会讨论后,3月份,我们召开了“张江高科技园区经济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课题研究会”,确定了把张江从原来的高科技产业区提升为科技园区,又称国际化技术城区。这样的制度,后来我们继续坚持下去,每年都会召开一次张江高科技园区顾问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明确一些议题,听取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
综合中外专家的建议,我们在规划的过程中,对张江园区的定位有了明确的认知,那就是张江应该是中国新一代的技术城区,张江园区不能仅仅发展科技工业,否则将是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也不能只发展纯学术性的教育科研,成为类似日本筑波的科学园,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力量,但由于生活配套没有跟上和与产业的脱节,造成地区冷冷清清,缺乏生气。总之,张江园区应该是建成一个集产业——学研——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城区。我们吸收并借鉴了国内外同类地区以及发达城市在规划、建设、产业布局、生活配套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开发形态上,提出了产业区、科教区、生活配套区和乡镇区“四区”结合的概念,并聘请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划专家对园区的不同功能区进行规划设计,使整个园区的建设既体现了国际水准,又融合了不同风格。
在这个规划中,我们对园区的形态和产业都进行了调整。在科研教育方面,张江的目标是瞄准国外的科学城,要把上海一流的院校、科研机构引入张江。我们设想的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外贸学院等引进来。由于后来市里考虑建松江大学城,所以均未引进成功。1994年,浦东新区社发局局长张学兵和当时的市政府外事顾问李储文到张江来,说李嘉诚先生有意出资4000万元在浦东建一所外语学校,但土地费不在内。我们当即同意,但是提出三个条件:第一条,这块土地只能用于学校,今后不能转为商业用地;第二条,我们张江要派人进入他的教育委员会;第三条,凡是张江和浦东的学生进入这个学校,要同等对待。他们转告李嘉诚先生后,他爽快同意。就这样,上海外国语大学浦东外国语学校在张江诞生了。
在产业发展上,调整后的规划从原来的10多项改为重点发展三项,即生物医药产业、微电子信息产业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起因是第一家外商罗氏制药的到来。赵启正副市长认为很好,他说美国有“硅谷”,我们造“药谷”,由此提出了“药谷”的概念。当时我们就基本上抓住了这三项,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打造这三项产业,都做出了成绩。软件园成功了。“药谷”,随着奈科明、美敦力、史克必成、麒麟等一批跨国生物医药企业聚集张江,也基本成型了。机电一体化产业,我们有联信、松下、摩托罗拉、法里奥、阿尔法泰克等一批企业入驻。正是产业规划集中成就了张江后面一路上发展的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