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过去作为文学最重要的“摹仿”传统,在面对这个时代种种奇观的时候,或许并没有足以制造“惊奇感”的力量。建立在摹仿现实主义文学基础上的现代小说,虽然名为“新奇”(Novel本来的意思是新奇),但并不以制造“新奇”取胜,而是将现实“熟化”而后呈现给读者。作为通向新奇宇宙的科幻,很可能在两个意义上唤醒了文学的两个更早时期的精神,其一是神话,对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学者讨论, 如非常早期从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来研究科幻的罗伯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les)即断言科幻为一个宗教消失的时代提供新的神话,而最近如唐纳·哈拉维(Donna Haraway)提出的地下世(Chthulucene),人类与怪物在残破的世界上相处共生,正是替代人类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自我认知的一种新型神话体系。其二是在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之间曾制造了第一次全球化文艺风格的巴洛克。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问世之后,就有批评者谓之为“巴洛克”,大概是贬义,指的是形象大于思想,过于变异的表现扰乱了影像秩序。
巴洛克——以及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兴起的新巴洛克文学、电影、哲学——是西葡国家开启航海时代重构世界版图时代的主导艺术形式,曾经广泛影响欧洲、近东、北非、美洲,并也影响到清代的中国。它是一种奇观美学,如巴洛克建筑;是一种对自身形式发生兴趣的元艺术、元文学,如巴赫的音乐、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它也是一种对改变的兴趣大于秩序的物理学和科学思维。巴洛克在科学上对应的是哥白尼革命,天体物理学失去了古典秩序,但还处在不能确定的时刻,还未在后来的牛顿物理世界重获整齐的秩序,伽利略观测到的四颗木星的卫星是难以安顿的“变化”,是宇宙的奇迹。巴洛克兴盛时期有一百五十年,但此后并没有完全消失,始终是主导性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所压抑的附线。但我们很可能——在此时此刻——正处在一个新的巴洛克时代的起点:这个起点,除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各种新宇宙论、新物理学构筑的认知变化上,还更为具象地体现在许许多多的科幻奇观上。如完全没有秩序可言的三体世界(刘慈欣《三体》)、有与无之间处在永恒轮回的深渊状态的医院(韩松《医院》)、跨越了五百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任何体制控制和秩序约束始终抵抗的自由共生的伦理精神(米契尔《云图》)。
也正是《云图》通过六个时代、六个人物(包括后人类)的声音、以对文本自身高度自觉的六种文体,以及六次叙述上的中断和重新连接,在二十一世纪文学初期(2004年出版)呈现出新巴洛克的瑰丽风采,沃卓夫斯基兄弟(姐妹)改编的同名电影(2012年),从电影剪辑方式到成像过程,都具有范式转变的意义,而电影《云图》正与诺兰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其他科幻电影一样,也与沃卓夫斯基姐妹的电视剧《通感8人》和诺兰监制的《西部世界》一样,在从语法上修改影视的叙事——科幻作为方法,让平行宇宙交叉,创造新世界的奇观及其展开的方式。
(完)
《外国文艺》 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天猫旗舰店购买

“译文讲书工作室”推出“爆诞:世界科幻200年”专题有声内容,从玛丽·雪莱到石黑一雄,全盘解析两百年科幻史10部梦幻之作。
科学怪人、鹦鹉螺号、反乌托邦、人工智能、赛博朋克、银河战争、工业革命、太空竞赛、星际旅行、基因筛选……穿越悲喜交加的情感风暴,见证浩瀚无垠的想象极限。

* 全盘解析两百年科幻史10部梦幻之作;
* 从玛丽·雪莱到石黑一雄,穿越悲喜交加的情感风暴,见证浩瀚无垠的想象极限;
* 科学怪人、鹦鹉螺号、反乌托邦、人工智能、赛博朋克、银河战争……每一次诞生都是小行星炸裂的提前预演;
* 工业革命、太空竞赛、星际旅行、基因筛选……每一次完结都是宇宙叹息的诗篇;
*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自制,用文学观察科技的毁灭与创造,读懂人类的献祭与祈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