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生日本是件高兴事,但昨日举行的《外国文艺》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却蒙着阴影。从去年其副刊《译文》的关闭,到今日《外国文艺》销量低迷,这本纯文艺刊物的走向牵动着各方神经。《外国文艺》的娘家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昨天的表态有些悲壮…… 说影响 作家感激
《外国文艺》杂志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同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杂志先后介绍了劳伦斯、萨特、纳博科夫、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艾略特、伍尔夫、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千位重要作家。第一期《外国文艺》首次刊登了萨特的剧本《肮脏的手》,封底推荐了《走下楼梯的裸体者》。这些当代东西方著名作家的代表作,通过这本杂志介绍进中国,影响延续至今。 韩卫东回忆,当时读者领略到西方的现当代作品时都无比惊讶,《外国文艺》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少名作家表示,他们是“喝着《外国文艺》的奶长大的”。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表示,他们这些作家很幸运在那个年代通过《外国文艺》接触到了外国第一流作家和作品,她说:“我们这一代是‘译文’的一代。”作家陈村则说:“我们这一代作家都是在《外国文艺》照耀下成长起来的。” 谈营销 困难不少
《外国文艺》主编吴洪不讳言,杂志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其影响力日益衰弱。他说:“现在介绍外国文学的刊物和渠道多了,流派该介绍的都介绍了,前卫性也不再鲜明,随之而来的就是发行量不断下滑。”杂志影响力削弱和销量的下滑在当前情况下似乎不可阻挡。“现在杂志里的内容对读者来说,缺少新鲜感,所以要恢复当年的影响力,确实非常困难。”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承诺,出版社会继续为杂志提供经济资助,它的生存不会有问题。韩卫东同时指出,今后杂志将定位于专业类文学杂志。 谋发展 内外兼修
与会者认为,要提高销量,除了修炼内功外,场外的包装也不容小视。著名翻译家、上海外贸学院黄源深为“内功修炼”提出建议:“德国汉学家顾彬说过,在电子词典早已流行的今日,能否重金请到一流的译者是关键。”不过,作家谈铮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挖题材修文字聘翻译,即便这些“场内功夫”做到头还是很难推动销量。王安忆也认为,销量上升不仅需依赖文字力量,更多要依靠营销产业链的推动。王安忆提出,建议尝试32小开本;在封面上,也建议要设计成“符合有购买力的读者的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