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依惯例举行的“中国电影论坛”依然是专家们为中国电影“支招”的重要场所。本届电影论坛的主题是“创作与市场”,来自高校、电影家协会、制片厂等方面的专家对中国电影市场体制改革进行了探讨。
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电影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李怀亮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电影产业将面临严峻考验。根据有关资料,中国现有的上影、北影、长影三大厂,16个省办厂以及其他一些制片企业全部加起来的总和实力也比不上好莱坞八大公司中的任何一家;中国的电影放映厅设备和技术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的不到1%;去年的国产电影中,只有20%盈利。
李怀亮认为,中国电影已经无法再用关税壁垒和贸易配额等传统措施来保护自己。要取得根本发展,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电影体制,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电影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目前情况下,电影产业的许多问题已经超出了这个行业本身所能解决的范围,必须由政府出面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电影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电影企业是否可以上市、电影制片和发行企业的统一归口管理等问题。
进一步强化电影营销手段
中影集团第三制片分公司生产部主任张延纪认为,当前国产影片营销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营销资金投入太低,常常只占影片总成本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有时一部影片可支配的宣传费只有几千元。二是营销手段单一,一般就是在媒体刊发几则消息,在影片开机、完成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或举行首映式,缺乏实效。三是对影片的市场价值开发不够,几乎没有对影片衍生产品的开发。
张延纪认为,产业化是振兴中国电影的必由之路,国产影片必须在拍摄前、拍摄中、拍摄后全过程加强策划,制片人应在严格的生产过程中加强监制,影片的强有力的宣传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票房。
电影要走专业化之路
湖北省电影公司发行人郭曲波认为,在电影市场所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特别要加以解决的是电影发行的问题。许多发行者不分析、研究市场,造成发行市场盲目、混乱的状况。发行公司对影片认识不清,不知道影片的卖点在哪里,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将它的市场价值实现,只知道用大明星、大场面去吸引观众,却不懂得挖掘影片的内涵。他认为,我国已经建立起30多条院线,但由于发行方的非专业化,造成多条院线在同一时期上映同一部影片,这是不合理的。
他认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取决于使用专业化手段来运作电影市场。而再造电影市场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选择开放、建立规则、打造市场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