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让人又爱又恨 忙碌一整天后,你终于躺在了床上,准备入睡。
就在这时,你的手机屏幕亮了:新闻APP给你推送了一条消息。你有点恼怒它打扰了你休息,但新闻的标题实在让你好奇:“一女子在地铁里被暴力拖拽……”
于是,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阅读这则新闻和评论区的内容,越读越愤怒,睡意全无。
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在评论区写下的一句话,就能让你血压升高。
这时候,另一个新闻APP给你推送了一则来自大洋彼岸的财经新闻:“美联储官员透露加息计划,纳斯达克开盘大跌……”
这条新闻好像和你有点关系,可惜你根本不清楚这个专业名词的含义,顿时感到头昏脑涨——你为什么要关心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动向呢?
算了,顺便看看娱乐新闻吧。哦哟,深夜的“瓜”好多!练习生招募乱象,明星粉丝互撕,演员偷税漏税被罚……
“贵圈真乱!”你这样想着,却发现已是凌晨1点了。关上手机屏幕,你意识到自己浪费了2个小时,失去了人类高质量睡眠。
你好像确实知道了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有什么用呢?愤怒、迷茫、兴奋的情绪过后,你只感到虚无和疲惫……
“新闻为什么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呢?”你带着这样的疑惑,进入了梦乡。
2 新闻操纵我们的情绪 我们看的新闻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新闻的骚动》里提示读者:“我们花在新闻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产生两种情绪,其一是恐惧,其二是愤怒。”
每天,世界上都有数以亿万计的“新鲜事”在发生。洪流般的新闻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夺人眼球的图片吸引读者的目光,使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注意力愈发分散,连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受到影响。
人的情绪很难不被新闻控制。因为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太多严重的事件正在发生,而未来则充斥着种种不可预测的灾祸与危险,而我们在那种情况下的生存或幸福生活的概率十分渺茫。
暴雨、山火、地震……灾难新闻使我们恐惧;食品安全、家庭暴力、医疗诈骗类的社会新闻总是让我们感到愤怒;更有甚者,职场内卷、熬夜猝死、久坐影响健康的报道,让我们陷入持续焦虑……
在现代社会生活,想让自己的情绪不被新闻“带跑偏”,可真是太难了。
3 新闻代替我们思考 德波顿在《新闻的骚动》里还指出:“新闻最高贵的许诺,是宣称自己能够消弭无知、克服偏见、提升个人与国家的智力水平。”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现代新闻生产自有一套流程与标准,倾向于将各种类型的事件安放到相应的“信息模板”里,并提供一套成熟的、公式化的“结论模板”。
久而久之,民众思考问题的方式被新闻框定成形,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这样被削弱了。
最糟糕的是,民众套用“模板”来接受信息、得出结论时,往往误以为自己确实是在独立思考。
早在19世纪,福楼拜便意识到了新闻同质化力量中的危险因素,并对人们发出警告。
他认为,新闻媒体怂恿读者将思考的任务假手他人,读者则可以舍弃自己的见识、探问和沉思,全然委身于报纸提供的结论。
有鉴于此,他在《庸见词典》里列出诸多流行的狭隘观点,例如“预算:永远不会平衡”、“天主教:对艺术产生了极好的影响”、“运动:预防所有疾病”、“摄影:将会淘汰绘画”……
然而,直到今天,新闻生产者依然做着类似的事。一个又一个概念被框定,变成庸见、成见,愈发向人们展现出权威的姿态。
4 新闻编织了“客观”的谎言 与此同时,《新闻的骚动》也审视了新闻“客观性”里蕴含的主观性。
在报道的选题上,新闻生产者根据自己内定的轻重缓急,将某些报道置于聚光灯下,又将另一些事件淡出视线。
而诸如记者追踪、剪辑加工音视频素材、数据中心的运作方式之类,有人为参与的制作过程,新闻机构也不会呈现给大众。
至于标题——现代新闻生产者,尤其是自媒体和意见领袖,总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甚至取悦读者为己任,他们精通人性,知道截取什么样的信息放在标题里最容易引人注目。
再如头版、头条、首页置顶、APP弹窗的位置,究竟给那些事件、哪条新闻,依据的也是新闻生产者自身的见解。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新闻以7×24的方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支配着我们的思维与见解。学校教育一旦结束,新闻就成了我们余生的老师。
实际上,媒体对民众的影响超过了任何学术机构——它奠定了公共生活的基调,塑造了我们对某一群体、民族、国家的印象,左右着我们对现实的感受。
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