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法学精品·人工智能”第四辑:嵌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据交易:法律·政策·工具》
[德]塞巴斯蒂安·洛塞 等编
曹博 译
定价:8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1.8


  依据《数据交易:法律·政策·工具》一书中的相关观点,代码的架构体系相较法律规范更为完善,通过代码在网络中赋权,并不需要法律拟制的共识与国家强制力的保障。鉴于代码的强大优势,实务界试图将法律编程,以使计算机直接运行法律。但是,不懂自然语言、不懂价值判断的代码,如何按照法律的要求生成立法者需要的结果?新科技生态的发展过程中,又如何体现法律的独特价值?上述问题,也需要在法学与工程学的交叉研究中寻找答案,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快速变化。任何工程都是复杂的综合实践过程,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工程思维是造物导向的思维,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综合性,往往是知识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人文价值的融合。法学与工程学显然不属于同一学科维度,但工程问题求解意味着从给定的初始条件和约束条件下,给出能够从初始状态经过系列中间状态而达到目标状态的操作程序,法律工程存在的意义即为法律规范借助技术的设定与执行,以解决网络空间中存在的法律实践问题。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对话3》
[日]弥永真生 [日]宍户常寿 编
郭美蓉 李鲜花 郑超 等 译
郑超 郭美蓉 校
定价:7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1.8


  根据《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对话3》的论证,事实上工程与法律早已在实践中结合。在互联网发展起步之时,数字版权管理系统(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System, DRMS)就已实现运用附加代码与程序完成数字作品的加密,通过工程方法限制侵犯知识产权的可能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从构成要件与运行机理深入分析,法律知识与流程具有工程学意义上的线性链特征,使得法律应用得以通过大数据收集海量案例,提炼析取出具体表达规则,结合场景自动计算形成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结论,实现分类分层分级的快速裁判应用。

  本辑引介的图书,在不同维度上论证了法律自身不但有追求公平正义的永恒价值取向,而且更有实现该价值取向的多元且复杂的具体制度设计。在当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基础上,借鉴域外的相关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数字化领先发展的现实,把法律思维与工程思维相结合,把法律规范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法律具体制度设计、法律实践应用以及法律价值目标的统一。

  【* 上文选摘自丛书主编序,有删改】

丛书主编
  彭诚信,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凯原法学院数据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民商法学科带头人,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保护与数据权利体系研究”首席专家。专著《现代权利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主编《民法典与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入选“2020年中国好书”。研究方向为民法原理、物权法、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