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仲明(1343—1424后),一作仲名,字继先,一字丑斋,号云水散人,别署云水翁。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后移居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因而家焉。童年时期曾随父亲至武昌、江浙一带,二十岁左右至杭州,明成祖朱棣未即位前,曾为其文学侍从,甚受宠遇。《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为“国朝一十六人”之一,评价其曲词“如锦帷琼筵。”存世代表作有《玉梳记》《菩萨蛮》等5种。
《荆楚臣重对玉梳记》四折一楔子,简名《玉梳记》,又名《对梳记》、《对玉梳》。叙扬州秀才荆楚臣与松江妓女顾玉香离合事,楚臣金尽,为假母摈出,寄居故旧,立志发愤,金榜题名,而玉香尽脱金珠钗珥,助楚臣赴举,又拒富商求爱,矢志不渝,最终历经周折磨难,得以团圆。剧中顾玉香与荆楚臣分别,断玉梳,各持其半,后复得合,故以为名。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评价本剧云:“辞气似是麄莽,却愈觉雅醇,当与韩昌黎诗并观。”
《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四折,简名《菩萨蛮》又名《萧淑兰》。叙温州书生张世英应邀坐馆于友人萧公让家,公让妹淑兰爱慕之,主动示爱,遭其拒絶。淑兰作《菩萨蛮》情词寄世英,也遭其责怪。淑兰哀伤成病,后经兄嫂撮合,两人终成眷属。本剧用险韵而得自然,颇为人称道。吴梅《瞿庵读曲记·萧淑兰》认为:“此剧四折,皆用窄韵,实是有意显神通,而语如铁铸,不觉选韵之苦。此由才大,非关人力,元人中似此者,亦不多觏也。惟剧中情节太简,又专写闺闼,割鸡牛刀,未免小题大作耳。”
杨讷(约1343—约1415),原名暹,改名讷,字景贤,一作景言,又作景夏,号简斋,又号汝斋,蒙古族,居家杭州。自幼聪颖好学,精通汉文,擅长音律,工于词赋。《録鬼簿续编》中杨讷“小传”云:“故元蒙古氏,因从姐夫杨镇抚,人以杨姓称之。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锦阵花营,悠悠乐志。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与舜民一般遇宠。后卒于金陵。”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为“国初一十六人”,并评价其词曲 “如雨中之花”。所作杂剧今存《西游记》、《刘行首》2种。
《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叙孙悟空在保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降服各种妖魔故事。本剧为元明杂剧中折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部剧作,对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小说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马丹阳度脱刘行首》四折,又名《王祖师三化刘行首》,简称《刘行首》。叙重阳真人王嚞奉祖师吕纯阳真人之命,前去度脱众人。夜晚于山林中偶遇求度脱之女鬼仙,使之托生为汴梁妓刘倩娇,偿还五世宿债。二十年后,抱一真人奉师父王重阳法旨前来度脱她,让她割断情爱,皈依道家,证果朝元。
(二) 明代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等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这一时期杂剧创作带上了浓厚的文人审美趣味,成为学士文人吟咏的案头之戏。明代中后期杂剧题材不断拓宽,打破前期团圆喜剧、道德剧、神仙剧的偏狭,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与伦理反思剧较多。嘉靖之后的北曲杂剧已不再受到观众的青睐,南曲杂剧逐渐占据曲坛的主要地位。剧作多称意而写,短小精悍,部分作品可称之为传世之作,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别署紫阁山人,鄠县(今属陕西)人。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文选郎等职,武宗时因刘瑾案牵连,被降为寿州同知,寻勒致仕。为人傲睨多疏脱,盛年遭摒弃,益愤懑不堪,故以重资聘乐工学琵琶、三弦,善作词曲。与同乡康海悠游于沜东、鄠杜间,相与过从谈宴,征歌度曲,自比俳优,以抒其牢骚抑郁之情。诗文素负名,为明“前七子”之一。着有《渼陂集》、《渼陂续集》、《碧山新稿》、《碧山续稿》等。作有杂剧两种:《杜子美沽酒游春记》、《中山狼》。
《杜子美沽酒游春记》四折。叙右拾遗杜甫暮春至曲江游览,目睹安史之乱后之惨像,痛恨奸相李林甫乱政败国,至酒店借酒解愁。使者传旨升其为翰林学士,杜甫力辞不就,乘槎浮海。《远山堂剧品》云:“王太史作此痛骂李林甫,盖以讥刺时相李文正者,卒以此终身不得柄用。一肚皮不合时宜,故其牢骚之词,雄宕不可一世。”王九思因刘瑾事罢官,满腹感慨寄之笔端,编成此剧,其中借骂李林甫而骂李东阳,也并非不可能。但作者更多是以杜甫自况,抨击时弊,表达看破红尘、隐逸山林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