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出土数字卦材料整理与研究》为基础。2014年6月通过答辩后,由于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清华简后续篇目的整理与研究中,对于以《筮法》为代表的数字卦问题没有做出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成果,这是十分惭愧的。毕业后,我先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后留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任教,这项已有基础的研究题目,相继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及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在此期间我在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与本书部分章节的对应情况如下:
第三章第一节“数字卦研究学术简史”:《出土数字卦材料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 态》2014年第4期。
第三章第二节“数字卦的分类与用数体系的推拟”:《试论出土数字卦材料的用数体系》,《周易研究》2014年第6期。
第三章第三节“数字卦与易学思维”:《数字卦的名称概念与数字卦中的易学思维》,《管子学刊》2016年第1期。
第五章第二节“实占筮例新解”:《清华简〈筮法〉与楚地实占筮例分析》,《简帛研究二〇一五(春夏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第五章第三节“楚地数字卦演算方法的推求”:《清华简〈筮法〉与楚地数字卦演算方法的推求》,《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第五章第四节“新释《左传》一则筮例兼谈战国楚地筮占的来源”:同名,《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1期。
第五章第五节“从《筮法》看《说卦》中《连山》《归藏》的遗说”:《从清华简〈筮法〉看〈说卦〉中〈连山〉〈归藏〉的遗说》,《出土文献》第5辑,上海:中西书局,2014年。
自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以来的六年间,又有一批优秀的学者关心数字卦的问题,尤其是在清华简《筮法》公布之后,涌现了诸多杰出的成果。在绎读这些成果的过程中,我既体会到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对相关问题的巨大推动,亦感慨这篇旧作已难以超越时贤的最新研究,因而决定将其尽量以原始面貌呈现给读者。需要说明的是,原学位论文并未收入知网,后来有师友想了解情况,我曾将电子版全文呈给一些同好,而后定稿已在学界流传并被部分研究者引用。按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论文原为简体,为使古文字方面的讨论便于阅读,现改作繁体。此次出版除了一些文字错误、引书版本的补充更正和表述修改等技术方面的修订外,整体内容和观点大体如旧。惟为保证所辑录数字卦材料全面、清晰、准确,今将原论文材料辑录的部分新列为一章,调整了辑录的格式,补充了新见的高清资料,并将前期研究做的电子摹本重新修改扩增了进来。恳望大家能以“阶段性”成果的目光对本书加以批评。
在学习新近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我感到有几项重要的论文和著作特别需要向大家推荐。
在数字卦材料整理甄别问题上,本书将过去其他学者误认的数字卦,或可能性较低的材料,列入了第二章末的“附录二 疑似数字卦材料信息表”,对于其中判别的具体原因并未作详细说明。李红薇女士近来发表的《商周金文数字卦辑证》(《古籍整理》2017年第2期)对商周金文中的数字材料作了系统讨论,尤其是在数字卦的甄别上,多数结论与我们不谋而合,是很好的补充。
殷墟四盘磨所出数字卦卜骨(本书04-004至04-006)是第一次科学考古发现的数字卦材料,其上所记三行文字在很长时间不被正确释读。自张政烺先生破解了数字卦之谜后,第一、三行末尾二字曾被合释为“魁”“隗”“畏”“媿”等,或认为是卦名,或认为是《连山》的异称,在易学研究上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9年裘锡圭先生观察原物时曾指出这两个字应分读为“囟(斯)□”,李学勤先生2002年再验实物后指出,两“囟”后一字字形相同,“左为一竖笔,右从‘卩’”(《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第204—209页)。我在读到这则材料时就怀疑此应释为“囟(孚)”,最近有幸读到吴雪飞先生的《殷墟四盘磨“易卦”卜骨及相关问题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新8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474-486页)一文,已根据新见彩图对这片卜骨上的文字作出了这样的释读,彻底纠正了以往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