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艺术作品作为研究的主题,经过奢侈地重新装裱,填上大量的跋文,以强化和增加它们的理想和物质上的价值。
时至今日,题跋活动仍然出现在传统画坛中。例如,《辋川图》卷上有一些海外华人的题跋。另一让人惊叹的例子是吴湖帆的《石湖草堂》长卷。其拥有者是张洪(Arnold Chang,生于1954年),王季迁的弟子,吴湖帆一派的艺术家。1981年,吴湖帆及其弟子的画作在上海大规模展出。在这一历史性时刻,张洪恳请吴湖帆的诸位弟子(其中包括王季迁、朱梅村、徐邦达、俞子才、陆抑非、张守成)在其收藏的吴湖帆的手卷上留下题跋。除了王季迁写了题签之外,其他人都留下了不短的跋文。正是题跋拥有这些方面的特点(例如为后代留下社交雅集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以及画派的传承),保留至今,而真伪问题多在学术期刊和著作中加以讨论。撰写题跋的活动逐渐消失,这有诸多原因。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出现使画作成为公共财产。另外,受传统教育熏陶的学者数量越来越少,且多分布在世界各地,而正统画学本身亦受到质疑和批判。
总而言之,本书的研究得出两个主要结论:民国时期,吴湖帆通过艺术创作和文化遗产建立中国“新”形象的努力富有现代性的特点。作为艺术家、鉴藏家、艺术期刊作者以及展览和艺术社团的合作组织者,吴湖帆在其中贡献良多。
本书通过对其题跋的分析,揭示出吴湖帆将题跋现代化,带入公众领域。吴湖帆可被视为这一重要文艺体裁的最后一批实践者和代表。鉴定类题跋被学术性文章取代之前,在吴湖帆手中实现了最后的繁荣。因此,吴湖帆是20世纪早期在艺术史从传统的鉴定学转向现代学科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