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湖帆的书画鉴藏》新书文摘




艺术与鉴藏
《吴湖帆的书画鉴藏》
[德]史明理 著;郭卉 译
定价:60.00元


  吴湖帆,出生于传统文人士族家庭,家藏丰富,在20世纪上半叶继续传统文人的文化追求。他将自己视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并作为画学正统派继承者中的代表人物,试图在苏州及整个江南地区的鉴藏家中起到领军作用。吴湖帆对于传统画学的推崇以及自我身份的设定都贯彻于他的收藏策略、展览、出版活动以及撰写的题跋中。 

  吴湖帆移居国际大都市上海后,得以接触西画运动、现代都市生活和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新兴学术精英、传统文人与新贵共同追求新的中国,并参与到构建过程中。 面对西方的影响,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赶超海外列国的强大国家。 

  尽管在其《对于当代中国画的感想》(见本书第一章)一文中,吴湖帆完全拒绝了中国 “国粹”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但是在实践中,他以实用的精神将西化的观念和现代发展成就结合,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和鉴定活动中。就此而言,他采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对待现代性和西方影响的原则态度,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作为现代人,吴湖帆不仅住在铺好管线的洋房中,驾驶现代交通工具,而且积极组织公共国际艺术展览,参与双语出版物的编写、印刷、发行,接受外国学者(例如伯希和、孔达、杜伯秋)的拜访。 

  在艺术期刊领域,吴湖帆创新性地将文人小范围的题跋撰写扩展至社会的公共空间中。 面对公众,他撰写并出版题跋有两层目的。首先,吴收藏艺术品,留下题跋,向公众推广,都是为了确保文人阶层对于传统诉求的合理化并拥有领先的影响力。其次,吴借助丰富的文化遗产,帮助建立中国的形象,增强中国民众的自信心,使中国获得其他国家的尊重。这样的爱国情怀是题跋撰写的新层面。在这样一种极具现代性的努力中,吴湖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艺术品的出版、文化活动的开展,其推广背后的意识形态目的在期刊和艺术社团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传统艺术家和文人希望“发扬我国固有之艺术”,寻求通过“温故”重新激发和巩固国人认同感。在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下,艺术社团进一步致力于提升发展历史文化,以便 “发扬我国固有之艺术”。他们的使命是平衡西画运动的潮流并赶超“以东方艺术主人翁自居”的日本(中国画会的宗旨)。 

  吴湖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卓越性的坚定信仰通过他的收藏和题跋彰显至今。昂贵的装裱、题跋,文雅、清丽的字迹,给予观者强烈的印象,这是一位对自己的身份阶层有着清醒认识的人士。他品位出众,尽心尽责。吴湖帆对于艺术作品权威的判断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博物馆藏品研究者、策展人和艺术市场的认可。 

  吴湖帆题跋中所体现出的系统而准确的研究,体现了金石学者的进步。通过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和照相复制技术,吴湖帆改进了他们的著录方式。在黄公望的《剩山图》中,吴湖帆首次将这些书法领域中的著录方式应用于绘画研究中。同时,其对于《化度寺塔铭》和《富春山居图》的重要探索,为之后东西方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吴湖帆精确敏锐的眼光让其发现并确认了《消夏图》上刘贯道的款识。 

  当然,作为文人阶层中的一员,吴湖帆需遵循传统的评判标准并与之保持一致,这样的立场有时会与其实证方法和对史实的把握产生矛盾之处。正统画学理论自有一套评价标准,包括画家的“正统”传承,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例如模仿特定大师的构图,气韵,笔法的重要性,对于纸本的偏爱,等等)。题跋中讨论的其他标准还有作品先前的拥有者(经印鉴和题跋揭示出来的)以及实际价格和真伪问题。 

  虽然真伪非常重要,但并非总是直接加以论述。讨论中,真伪方面所占的分量差别很大, 既有系统研究加上实证方法来证明艺术品的真实性,又有一再重复正统画学理论和前人的说法来增强作品的理想与物质价值。后者可以让作者营造出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并将自己融入自古以来收藏和题跋撰写的传承谱系中。所有的题跋都不是仅仅为说明真伪。案例研究一至三中,真伪的讨论被构建在对于艺术界著名人物的评论和错误纠正之中(例如翁方纲、乾隆皇帝和高士奇)。除了乾隆之外,吴湖帆最后都与这些名士和解,建立起跨越时空的友谊。其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誉,进入古今鉴藏学者大家的传承谱系中。 

  案例研究五和六中,王翚与王原祁画作上的题跋可以被视为正统画学理论的传递。画作成为吴湖帆和前辈文人或当代学者进行想象中的交流对话的一种媒介方式。无论画作本身,还是其真伪问题,都没有进行详细讨论。主要的行文内容并没有特定指向,可以放在同一位画家,同样风格笔法的任何一幅画作上。讨论的重点是画家与其传承,以及对于其艺术整体上的称赞。案例研究七和八是作为例子证明画作无论真伪,其上的题跋都显示出吴湖帆艺术圈子中成员之间的友谊和休戚与共。同样,题跋的撰写亦是为了履行社会责任或出于经济需要。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