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的心 如果你也有以上这些情况,那么《吃掉情绪?——和食物的斗争》这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因为作者相信,我们可以试者去理解自己的进食。通过理解进食习惯背后的动机,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去做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了。特别是当理解了为什么自己会去做那些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会立马感觉好了很多。比如,人们为自己不自觉的进食行为感觉沮丧,为自己长得不好看感觉痛苦,还特别担心自己的体重,而这些沮丧、担心与痛苦让人甚至无法直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可以这么说,无论你的进食方式如何,那背后都带有自己的目的与意义。当决定丢掉自己不好的进食行为时,你必须要找到另一种方式来照顾自己的消极情绪。
应该做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自己。没有人希望自己不开心。有些人暴饮暴食之后又吃泻药,有些人经常吃得太饱、太多,或者大晚上起床找吃的,还有一些人吃东西时只是嚼一嚼就吐出来,在我看来他们都只是用这些看似奇怪的行为来自我保护。他们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只是这些方式,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过来又带来了更大的问题,让他们无法应对。
有创造力的不满 生活中会发生很多事情,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都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可能刚好就会借助食物来应对焦虑的情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承认,尽管失调性进食带来很多问题,但你其实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你需要尊重自己的局限性,你已经在尽力帮助自己摆脱困境了。如果你已经开始期待自己不再继续这种循环,这是好事,你会愿意尝试学习新的模式。我称之为“有创造力的不满”。
改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不容易的,有时候想法很好,但改变却很难。只有对现有的方式极度厌烦,我们才愿意排除万难来寻找新的方式。我希望本书可以帮助你确切地理解自己为何下意识地求助于食物,之后你才能知道如何以新地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开启寻找新模式的旅程。
《吃掉情绪?——和食物的斗争》的作者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失调性进食”这个现象,并协助人们去真正帮助自己或身边的人。本书的主要读者群,是那些对食物、体重、体型和穿衣尺寸有所担忧,以及任何一位已经对自己的进食方式感到十分不适的人。
对于“进食障碍”已经有一套国际诊断标准,而许多人的进食问题只符合其中的一部分特例,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为这些人写了这本书。比如,有些人只是严格限定了自己的饮食摄入量,尽量避免任何的脂肪摄入,只吃有限种类的食物;又或者,有些人一边大吃大喝,一边要靠催吐来保持体重;或者,有些人经常大吃大喝、毫不节制,以至于变得非常肥胖;也有一些人不觉得自己毫不节制,但事实上总是进食过度,或者一天到晚不停地吃。
在作者看来,治疗的核心问题不是“你到底是怎样进食的”,而是“你进食的方式背后有怎样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男性,特别是年轻男性也和女性一样慢慢开始感受到对于外表的压力。
书中涉及最多的是如何理解自己的进食行为。最终的目标,是一定要有所改变。从过去的工作经历来看,作者看到了一个事实:想要让改变发生,很重要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自己的进食行为。如果你也认同这一点,这本书将很适合你阅读。

《吃掉情绪?——和食物的斗争》 [英] 茱莉亚·巴克罗伊 著 王巍霓 译 格致出版社 2020年7月版
我们中的很多人从未停止过与食物的斗争。
罗伯塔:我只是坐在电视前,完全意识不到我往嘴里塞了多少东西。
丹妮丝:我怎么会因为那么可爱的宝宝感到抑郁?我只是因为孕期长的肉太难减下来了!
莫拉格:要是,要是瘦一点,我就不会感觉这么糟糕了。我就不会介意出门,因为我就不会感觉到每一个人都在看着我,想着“老天,她真胖”。
费丽丝蒂:当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时候,有一点可以给我一些安慰,至少我能够控制放入自己嘴里的东西。
……
“我希望的是,你最终可以理解自己的进食习惯,在尝试用食物来自我抚慰时,你能意识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作者简介
茱莉亚·巴克罗伊 注册心理治疗师,曾受训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关注依恋理论、神经科学、身体治疗方法的发展,以及创伤心理辅导和认知疗法;并将这些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方法应用于进食障碍的研究。1984—1989年间任伦敦当代舞蹈学院(London Contemporary Dance School,LCDS)学生心理咨询师,并自此开始研究进食障碍。1990—1994年间全职供职于一家私人诊所。1994—2008年供职于赫特福德大学;2002年起担任心理咨询教授,2008年起任心理咨询名誉教授,并长期在英国举办讲座、开展工作坊。
译者简介
王巍霓 心理圆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始人,教育心理学在读博士,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司法部门心理学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