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开始了大变革、大发展。尤其是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旧城更新和新区拓展并举,城市建设迈入高速发展时期。浦东新区规划和建设了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杨路商业购物服务中心、张江高科技园区等,成为最有活力的新兴城区。与此同时,上海致力于旧城的更新与改造,徐家汇城市商业中心的建设,豫园的整体改造、人民广场地区的建设、新天地的建设等,均较为成功。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2年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成功后,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视野和高度再度提升。黄浦江两岸世博会园区的建设成为最亮点,同时,虹桥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和商业区已基本建成。徐家汇、五角场、真如和花木四大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和建设已确立和实施。松江、南桥、安亭、宝山等新城的构筑正在热火朝天地展开,尤其是面向大海的临港新城,作为中国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核心,正在展示出一个新的核心城市的风采。苏州河、黄浦江畔的绿廊和步道日益为市民所钟情。60个人口导入新镇的建设不断提速;600个新中心村正在成为新农村计划的核心。
概括上海城市的发展,我们可以对城市中心的变迁作一梳理。在元明清时代,以城隍庙为城市中心。开埠之后,租界的建立与扩张,外滩成为城市中心。1929 年后,国民政府试图打造新的市中心区——江湾,但由于日本对上海的侵略,这一努力最终夭折。1949年后,人民政府改造跑马厅地区,构建人民广场为城市中心,这一功能延续至今。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之后,陆家嘴 CBD区域的崛起和外滩的改造,使得浦江两岸成为举世瞩目的上海中心区域;而城郊化和多个辅城的建设,以及在七大中央商务区(CBD)及世界城市建设史鲜见的地铁高速推进等因素的刺激下,上海城市正在出现新的蜕变和提升。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2018年,自贸区继续扩容,并开创世界首创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上海正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上文节选自《上海城区史》绪论】
2 作为文人雅集空间的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的风光,曾被传统时代的文人反复描摹,只因他们有丰富的个人体验。一个传统时代的文人可以因为信仰,也可以因为信仰之外的原因去往城隍庙。从每年定期的看戏、登高、观花会,到一时兴起的游园、品茗、购书画,城隍庙社区足以满足传统文人的各种精神需求。从清代的文人笔记来看,寓居上海县城内外的士绅文人,几乎都在城隍庙园留下足迹,尤以“海上狂人”王韬与庙园的渊源最甚。携带一身“狂”气的王韬是晚清中西文化冲撞中的弄潮儿。在他和他的同道好友身上,纠结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徘徊于中西间的矛盾与彷徨,邑庙的茶馆酒楼见证了他们“掷杯挥剑”的狂态和怀才不遇的伤感。从王韬的日记来看,西园的群悦楼、凝晖阁、绿波廊等茶馆,都是狂士们“饭罢无事,聚众剧谈”的佳处。在那里,他们拓宽着交友圈,也交流着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看法。
这些茶馆中,备受中外人士推崇的要数湖心亭茶楼。郑逸梅在《上海最早的楼台亭阁和园林》中写道:“谈到亭,当然要推豫园的湖心亭了。亭翼然而立,在水中央,有九曲桥可以通达,这桥目前是用水泥造成的,过去却是石桥,旁设木栏杆,饶有画意。池中植莲,堂前临大池,夏时红莲盛开,面面皆花,绛霞炫目。可惜在道光二十二年,英兵占据城隍庙,九曲俏头所植红莲首遭厄运,后来池中已找不到翠盖红裳,只有人家放生的鳞介了。湖心亭设炉卖茶,一些书画家、文人,住在南市的,大都天天在此集会,品茗谈艺。”以画佛闻名的万佛楼主钱化佛也说:“湖心亭设炉卖茶,我们同道的一班书画家,在南市的,大都集在亭中,品茗谈艺,很自优游快适哩。”
事实上,同治以后,确实有不少国画团体在庙园活动,丰富了城隍庙社区传统文化中心的内涵。
清代后期,中国美术史上出现了三个重要画派——上海画派、岭南画派和刘奎龄画派。上海画派是清代后期中国画派中成员最多的一个。据清末杨逸所著《海上墨林》记载,自宋至清,上海土生土长的和由外地来上海寓居的金石书画家就有741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金石书画家人才辈出,无疑为“上海画派”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纵观上海画派的前后活动,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书画家的结社活动频繁。近代上海开埠以后,新的市民阶层逐步形成,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要和消费。而伴随上海周边地区大量的书画家咸集上海,形成了一支依靠卖印、卖字、卖画的职业金石书画家。他们的金石书画作品只要基本符合市民阶层的艺术欣赏趣味,就能有很好的销路。而当时上海的金石书画家为了更好地创作适应市民阶层欣赏口味的作品,便常常联系艺术上有共同志趣的人,聚会交流或作必要的相互帮助,这就是大量书画结社岀现的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