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之“大”在于其“以小见大”,直接关系着、集中代表了近代以来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用史学家们的话来说,就是:上海的命运实际上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百年中国看上海。一方面,上海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典型标志之一,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和近代中国反动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重要见证。上海是作为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埠的,开埠后的上海俨然成为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十里洋场”成为外国侵略者享有“治外法权”的“国中之国”,外滩公园门口公然树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成为外国殖民统治下中国人民备受屈辱和苦难的标志。上海也曾经是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运动的重地,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所在。正因为如此,上海的解放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国际和平民主阵营的世界性胜利。
另一方面,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工商业的发祥地和最大的经济中心,作为对外开放前沿窗口和中国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历史地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大本营,历史地成为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真理的集聚地和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地,由此孕育了近代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诞生了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曾驻扎上海长达12年,党的一大、二大和四大均在上海召开,上海长时期内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中心。即使中国革命主力由城市转入农村后,上海仍然是中国工人运动、革命文化运动和各民主阶层爱国民主运动的主要堡垒之一。 上海爆发的“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凸显了上海作为全国抗战前沿阵地的地位和中国人民顽强抗战的英勇气慨。上海是我们党领导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营垒,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作为“共和国长子”,作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财政支柱”,承担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重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上海几乎占据全国工业的“半壁江山”,创造了“中国制造”的许多个第一,1978年上海全额财政收入占全国1/6,90%以上的财政收入上缴中央,为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为国家“一五”基建提供了总投资额的36%,1950-1962年间上海为支援全国建设外迁工业企业达679家,涉及20多个行业、遍及全国20多省区,仅1953-1956年间支援各地工业建设人员就达21万人。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作为国家发展的一张“王牌”,以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以敢闯敢试的精神立时代之潮头,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城市发展的伟大奇迹,成为当之无愧的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可以说,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始终引领着时代发展、代表着中国光明的前途,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实现了从“冒险家的乐园”到“人民的城市”的质变,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荣与梦想,正在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上海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和蓬勃生命力。
“大上海”之“大”更在于其城市精神和品格之伟大,在于其拥有非同凡响的大格局、大胸襟、大情怀、大作为、大气象。伟大的城市之所以伟大,最深层的因素是其精神和品格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概括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魂所系和根脉所在,是上海成为“大上海”的生动写照和基因密码,也是上海发展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南北海运航线的中心,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优势,使其在中华民族遭遇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奋斗历程中扮演了特殊重要的角色。上海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大熔炉,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处于中国人民探寻救国真理、推动社会变革、开拓复兴之路的最前沿,由此造就了上海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独特历史地位、成就了享誉海内外的“大上海”伟大业绩,也铸就了上海与众不同的城市精神、塑造了上海鲜明亮丽的城市品格。历史表明,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大上海”,就在于她有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大格局、大胸襟,在于她有着勇立潮头、追求卓越的大情怀、大作为,在于她有着开明睿智、改革创新的大智慧、大勇气,在于她有着大气谦和、博采众长的大气势、大器量。上海正是靠着这种城市精神和品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引领时代发展。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大力弘扬这种城市精神和品格,不断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人文魅力,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