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一书源于纪录片《大上海》文本,经精心编写加工而独立成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历史变迁的精品力作。
拍摄大型纪录片《大上海》,是我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时出的题目、经宣传部部务会研究决定立的项目,也是我自始至终抓到底的一个重大创作项目。该项目自2015年11月立项启动后,我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督促推进落实,从主题主线、整体布局、主要内容、历史节点、人物事件等各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认真审看全部脚本和样片、提出修改意见。可以说,这是我从事宣传工作以来倾注精力最多的一个单独文艺创作项目。从立项伊始,我对《大上海》纪录片提出的工作目标就是,立足中国看上海,用生动的人物故事、文献史料和客观精准的分析讲述,全景式再现上海开埠以来170多年历史发展轨迹,穿越城市命运变迁的历史烟云,探寻上海发展进步的精神品格和基因密码,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阔历程和巨大成就,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和“四个自信”,努力打造一部不可超越的上海历史题材纪录大片。在市委宣传部持续有力的推动下,上海广播电视台组织强有力的工作团队,精心策划,全力以赴,创作摄制人员聚精会神、辛勤工作,历时近4年,历经千辛万苦,足迹遍及全国18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和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肖像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60余家海外学术机构,研读了近1000册上海历史书籍、图录,撰写了40余万字调研报告,走访采访了近20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150余位历史当事人、亲历者及相关后人,拍摄了1000多小时素材,发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运用了许多未见诸史书的档案史料,终于不负众望,圆满完成纪录片创作任务,完全实现了打造一部高定位、高质量、大格局、大制作的艺术精品的初衷。这部百科全书式的8集系列纪录片《大上海》一经推出,便深受观众的青睐和专家的赞许,频上热搜、好评如潮、反响强烈,成为近年来纪录片创作中难得一见的高峰之作,在我国纪录片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上海》一书不是纪录片脚本的简单付梓,而是在纪录片文本基础上的再创作,是与纪录片相互参照、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姊妹篇作品。该书一方面整体保留了纪录片文本的篇章结构和内容布局,整体保留了纪录片人物故事的历史叙事和语言表达;另一方面又完全按照独立成书的完整性、系统性、可读性和历史著述的学术性、规范性、严谨性,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充实改写,并配上大量历史性、经典性图片,从而成为一部别具一格的介绍上海历史的通俗读本。正因如此,该书比一般的学术类历史书主题主线更加清晰突出、人物故事更加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更加通俗易懂,同时,比一般的通俗历史读物又包含更多新发掘的第一手史实资料、具有更具象的历史叙事和更鲜明的纪实特点。可以说,该书具有一册在手、通览上海、要言不烦、权威通俗的特点,是人们了解上海历史发展的简明导读和便捷向导。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会像纪录片一样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要求上海把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四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当前,上海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大上海》一书和《大上海》纪录片无疑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有益读物,相信对于大家紧密结合上海实际,深化对“四史”的感悟,学史明道、以史鉴今,增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很有助益。
我们以《大上海》来命名这部纪录片和这本书,讲述近代以来上海历史发展故事,不是无缘无故的。我们读《大上海》一书、看《大上海》纪录片,关键是要理解上海何以成为“大上海”、新时代“大上海”应该有什么样的大担当、大作为。
上海只有6300多平方公里,之所以成为“大上海”,自然不是因上海地域面积大,而是因为上海在近代以来国家的发展中地位特殊、份量重要、作用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