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中国人的智慧”时,指的是千万年来生息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的人群所养成的智慧,特别是指具有它自己特色的那样一些智慧……这样的智慧,在中华文化体系之中无处不在,并且得到了最完满的表现,以至成了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成了中华文化的标志。 这个智慧,名曰“三极”。 ——庞朴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简明的概念,来概括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曾有学者提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质在于“忧患意识”;也有学者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忧乐圆融”一词,是庞朴先生的创造,是他从哲学的意义上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归纳总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忧乐圆融”把道德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取向,常怀“天下之忧”而追求“天下之乐”,这两种精神的理想结合,便构成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庞朴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化史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历史研究》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儒学中心主任、儒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学、先秦诸子、阴阳五行、上古历法、简帛文献等。率先发出“应该注重文化史”研究的呼声,推动了新时代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主要著作有:《公孙龙子研究》《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儒家辩证法研究》《一分为三论》《东西均注释》《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庞朴学术文化随笔》《二十世纪儒学通志》等。
在庞朴先生看来,“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动力,是知其为忧患遂因应生起来一种意志,或当前虽无忧患存在亦能存有此种意志(居安思危)的那样一种觉识。它是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意识。“乐感文化”所表示的则是全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现象。它便不止于为民族的某些人例如知识精英所专有,而是普存于民族的每一成员心理之中。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是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按照儒家的辩证法,忧患之作为真正的忧患,或忧患的本体,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系列丛书) 庞朴 著 冯建国 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定价:68.00元 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基础与核心,对于中国的人文精神的考察,不仅包括对于历史上由中国人所创造的文化精神“是什么”的本质把握,还内在地蕴含对于中国文化精神“应当如何”的价值追寻和实践规约。庞朴先生以“忧乐圆融”来概括中国的人文精神,是独到而精当的。他认为忧患意识是对于人自身仁心与善性的自觉与持守,乐感文化则主要是深嵌于中国人心中的集体无意识,是基于忧患意识之上道德信念,是中国人敬畏天地与道德所沉淀的达观的精神纯形式。忧乐的“圆融”为“一”,正是由作为真与美的“二”所凝结出的、有普遍和谐之美的“三”。明乎此,不惟能增进知识,更可砥砺品格与创发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