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装饰
一般来说汝窑釉面都有开裂细碎的纹片,也称“开片”。这种开片的形成是器物的胎泥和釉料在配置的时候,两者的膨胀系数不一致,胎的膨胀系数会大一些,而釉的膨胀系数则小一些,于是就会出现“撕裂”的现象,这样烧造出来的器物的表面就会出现开裂的纹片。纹片作为装饰就是由汝窑首先开创的。这种开片的形状有蟹爪纹,像螃蟹的爪子抓过的划痕;有鱼子纹,小而带圆形,可以连成片;有鱼鳞纹,如鱼的鳞片一样排列;有网格纹,似鱼网一样;还有冰裂纹。
在这些开片里面,应该说以冰裂纹开片为最美,因为冰裂纹的开片是有层次、有深度的。在一定的光线下观看,冰裂纹是最漂亮的一种开片。其他的各种开片在釉层表面,与冰裂纹比起来就会逊色一些。
汝窑除了大部分是开片装饰以外,也有没开片的。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讲到:“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也就是说,汝窑器是可以没有纹片的,无纹的是更加好的。到目前为止,汝窑无纹的器物仅仅发现了一件,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无纹水仙盆,这件水仙盆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一件,给它专门配了木座,木座底部还有一个抽屉,抽屉里存放着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
过去,没有提到过汝窑有花纹的装饰,现在经过十几次的发掘,知道汝窑的装饰有些还是有花纹的,有刻花、印花、划花,还有凸起来的弦纹。
这种椭圆形洗亦叫舟形洗,像船的形状一样,器内刻划双鱼纹。因为刻花以后上釉,纹饰就有些看不清了。另一种叫钵,有刻龙纹的,也有刻莲瓣纹的,还有水波纹。同样因为刻花以后上釉,纹饰就有些看不清了。考古发掘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类香炉,也叫做“出香”。出香是一种香薰,上面的盖子是动物形状的,有龙、鸳鸯、狮子等。炉腹的烟气会从动物的口部吐出来。本书封面的汝窑鹿衔灵芝出香炉是近年再现的传世孤品,海内唯一。
5. 器型
汝窑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用器,有盆、盘、碗、碟、盏、盏托、洗、酒台子、樽与承盘、注子和温碗等。酒台子是放酒杯用的,一般上面就是一个台子。而盏托是放茶盏的,一般里面会中空,这是两者的区别。还有注子和温碗,合称“注碗”,里面一个酒壶,外面一个莲花口的大碗,酒壶里装酒后放入盛了热水的温碗中,用来热酒、保温。
除了日用器外还有储存器,如梅瓶、盖罐。少量的陈设器,比如说玉壶春瓶、纸槌瓶、水仙盆等,这些都是陈设器用。还有卫生用具,比如出香、香炉。还有少量的文房用具,比如笔添、水滴。水滴有鸳鸯形状的,在北宋时期的越窑中也见有类似造型的水滴。
特别要注意的是,汝窑中没有祭祀用的礼器,宋徽宗提倡祭祀用的礼器必须是青铜器和玉器。故作为祭器的瓷器出现要到南宋了。宋高宗在当时的临安建立的南宋,需要祭祀,但因为一路上逃难,祭器都有损毁或者不方便带出来,所以就用瓷器模仿铜器来做祭祀用的礼器。南宋官窑就有很多是仿青铜礼器的器型,有簋式炉、出戟花觚、贯耳壶之类,还有仿玉器的琮式瓶等。这种现象都出现在南宋,所以北宋时期的汝窑不可能烧祭祀用器。
汝窑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在釉薄的地方隐约可以看到粉红色的光泽。因为汝窑釉中有微量铜的成分,铜在还原气氛烧造后会呈现淡淡的红色。
划重点
汝瓷特征 1.胎:细腻,淡灰偏白,胎体多空隙显疏松 2.釉:色有天青、粉青、卵青、灰青;釉层薄; 3.装烧工艺:满釉、裹足、支烧法; 4.装饰:开片,有冰裂纹、蟹爪纹、鱼子纹、网格纹 5.器型:基本上是日用器,还有储存器,无礼器 6.釉薄的地方隐约可见粉红色光泽。
藏家之问:
问:为什么汝窑的釉中要添加玛瑙?
以前有一种说法是汝窑的釉中有添加玛瑙的成分。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宝丰也产玛瑙。为宫廷烧瓷的汝窑,极有可能掺入了玛瑙为釉,以提高产品身价。玛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它在釉中的作用同石英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即使釉中添加了玛瑙,也不会在烧造出来的器物上显现出来什么。
问:汝窑瓷器的开片是不是有意烧成的?
最初是无意烧成的,胎与釉的收缩率不匹配。最终汝窑首创“缺陷美”,就开始成为其装饰特征。这是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
汝窑的火照比较讲究,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专门为火照制作的插座。另外烧窑用的匣钵,在匣钵的外面都涂有耐火泥。
(本文内容节选自《说瓷》第34页至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