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勤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老编辑

    抗战后,他取号蜕园,意在悔过,要如蝉蜕般告别旧我。他又曾以教授身份在南开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名校执教。1949年后,寓居沪上,以著述为业。后被中华上编聘为特约编辑,据说此工作为时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的齐燕铭所介绍安排(另外还有一位著名文史大家谭正璧也被聘为特约编辑)。成为中华上编的特约编辑,使瞿蜕园晚年有机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典籍尤其是唐代文学典籍整理研究的大家。在此之前,他虽已著作等身,但鲜有古籍整理方面的鸿篇巨制。中华上编当时把古典文学典籍整理作为重点,尤其注重新校新注。中华上编的领导知道瞿先生博通经史,对两《唐书》《资治通鉴》以及历代职官深有研究,因此让他承担李白集和刘禹锡集两书的校注工作。他的《李白集校注》是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续加考订,纠谬订正不少。而他的《刘禹锡集笺证》则一无依傍,发明甚多。这两本著作水平极高,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说现在的研究者对刘禹锡诗的注释解读,还达不到瞿先生的高度。可惜的是,这两本著作都没能在瞿先生生前出版。成为中华上编的特约编辑,也使瞿蜕园在“文革”中受到牵连,不幸沦入深渊。他被卷进了中华上编的“六人反革命集团案”,以所谓“大量散布反动言论”的罪名遭到牢狱之灾以至含冤而终(详见《特约编审瞿蜕园》,载2016年2月21日的《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此外,还有一个特约编辑也很有名,就是周黎庵(1916-2003),名劭,浙江镇海人。他是世家子弟,少年成名。1930年代和施蛰存、穆时英等一批现代作家交往,编了不少杂志,当时也是崇拜鲁迅的杂文家之一。上海沦陷后,变成了落水文人,与汪伪政府有交往,参与主编了《古今》杂志。他和戴望舒、穆丽娟夫妇是好友。1941年,戴望舒与穆丽娟因性格差异离婚,穆回到上海,后与周多有交往,并最终结婚了。解放后,周劭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也曾因历史问题被劳动改造多年。粉碎“四人帮”后,回到上海。因为熟悉历史掌故,同时也跟金性尧熟悉,就被介绍给了俊老,于是被邀请到上古工作了将近二十年,比如查慎行的集子(《敬业堂诗集》)就是他整理的。他为人旷达,晚年和施蛰存等人关系都挺好的。

  所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古,有一批从1930年代过来的老文人、老编辑。当中有三位同年:金性尧、王勉、周劭。跟他们年岁相仿的有何满子、陈振鹏、钱伯城、朱金城、富寿荪等。还有年富力强的老编辑,是1950年代的大学生,有魏同贤、汪贤度、李国章等。再往后就是1980年代毕业的研究生:赵昌平、李伟国、李梦生、王镇远、金良年、王兴康等。我也是这个时候进入上古工作的,至今已过三十年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上古的人才与国内的大学相比,也毫不逊色。那时候,从文史研究来说,高校、社科院、出版社是三足鼎立的。

  也有不少老编辑是“文革”后才进了上古的吧?

  高克勤:“文革”后,上古一方面努力找回“文革”中被遣散的老编辑,除了上面提到的何满子、王勉,还有陈邦炎、沈善均等。陈邦炎,字蕴之,1920年出生于杭州,祖籍湖北浠水。高祖陈沆为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有《诗比兴笺》等著作传世;伯父陈曾寿为近代著名诗人,有《苍虬阁诗集》等著作传世;堂姐夫是赵朴初。建国后,邦炎先生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在上海民主促进会机关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在干校劳动。1978年进上海古籍出版社,担任第二编辑室主任。他以年近六旬之身,开始了十余年的专业编辑生涯,直到古稀之年退休。沈善均是上海园林局的高级园艺师,浙江湖州人,毕业于浙江农学院,上海蜜梨就是他培育的。他有家学渊源,父亲和邹韬奋是同学,“文革”结束后来上古做编辑。另一方面,上古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人员,这些招聘来的编辑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相当一段时期的业务骨干。当时报名的有几百人,最后录取了十一人,经过长期工作,也成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比如邓长风先生是明清戏曲史专家,曹明纲先生是赋学专家,李祚唐先生对四库版本学很有研究。

  从1978年以来,将近四十年,也算是人才辈出。上古不仅培养了许多出版人才,还有不少骨干被调到业内其他出版社担任领导,如曾担任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李伟国、担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的王兴康、担任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社长的李梦生、担任上海书店出版社总编辑的金良年等,上海辞书出版社近年来的三任社长李伟国、张晓敏、秦志华的编辑生涯也都是在上古开始的,所以上古一度被誉为上海出版界的“黄埔军校”。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