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李白的钱哪来的”突然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9.5亿,讨论8.4万,看来大家对此很感兴趣。李白对财富的态度,轻描淡写毋庸置疑,常公开赞赏那种“一掷千金”的土豪做派,如:“颜公二十万,尽付酒家钱。兴发每取之,聊向醉中仙。”(《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当然,他更认同“重义轻利”的高尚气节,如:“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古风》其十)他写诗告诉朋友:“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曾回忆: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朋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为何这么有钱?他一直这么有钱吗?赵昌平先生在《李白诗选评》中有所论及,我们来读一读吧。

《李白诗选评》 (收入《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 赵昌平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1版
此书将李白一生分为六个时期,即“蜀中初学与辞亲远游”、“初游东南与回向江汉”、“酒隐安陆与初入长安”、“寄家东鲁与二入长安”、“南北漫游与变乱前夕”、“报国蒙冤与流寓客死”,从中精选精评代表性诗篇81首(另附“未编年诗”11首)。逐首考其创作时地,参稽众说,裁以己意,体现出严谨不苟的治学精神。注释简明扼要,甚便初学入门。评赏尤为精彩:①注意联系李白生平及唐朝历史,以见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征与历史文化背景;②擅长艺术分析,精确理解诗歌主旨,细致梳理诗歌脉络,揭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语)的李白诗内在的严谨章法;③造语平易而文采斐然,以美文释名诗,相得益彰,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李白(701-762),字太白,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名江油)青莲乡人。这个乡名,当是后人为纪念他改易的;而太白之名,据时人记载,则起因于他母亲梦见长庚(太白星)入怀才怀上了他。想来这是出于他自家的附会。与此相应,他时而自称汉代飞将军李广后裔,时而又说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然而这些都查无实据,于其人其诗也并无实际意义;只是可见出,这位诗仙也未能免俗。可以较确切知道的,倒是他的先世曾因罪谪居西域,“五世为庶”,未有从政为官者;甚至连他父亲的名字也隐没不彰,人们称之为“李客”,这客,当是“客居者”之意,李白在五岁时才随父迁居蜀中。
传记资料说李客“高卧云林,不求仕禄”,其实应是位资产不菲的富商。士农工商,商的社会地位甚至不及农工,因此就“庶人”而言,李白可说是“庶”到家了。也许正因为此,才要想象出个星宿转世的来历,华族贵胄的家世,从中可见他不甘落寞的心理与极度夸张的性格。
他,也自有不甘落寞的理由。在唐代,随着中西交通,商业经济空前发展。商人,尤其是与西域有一定联系的商人,财力往往十分可观,加以世风比较开明,他们自然产生了提高社会地位的渴求。比如,接养士人在南朝是贵族的“专利”,而至唐代,长安富商如王元宝、杨崇义等,不仅富可敌国,而且开门延客。每年科举,乡贡进士萃集其家,士子们称之为“豪友”。李白出蜀后曾“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也算得上件不大也不小的“豪举”。这种经济上的优势,自然更加强了他冲天一鸣,急欲改变庶之又庶的社会地位的心理倾向。
不一般的家世,也使他的初学不尽同于杜甫那样诗礼传家的一般士子。据他自述,“五岁诵六甲(五行方术),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二十岁前,他不仅结交道流,更从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的赵蕤学习岁余,并自称“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虽然他“横经籍书”,儒家的经书是必修的主课,但杂学旁收,行侠仗义的初度经历,无疑为他时代性的英特越逸之气,增添了一种使性尚奇的个性化的色彩,并因而加强了自由度与冲击力。试读写于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35岁)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