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勤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老编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些专家型编辑,对出版工作有怎样的帮助?

  高克勤:上古六十年,领导是专家型领导,编辑也多是专家型编辑。1950年代就有四大编审和胡道静、金性尧等先生。胡先生为著名科技史学家、古文献学家,曾著有《梦溪笔谈校证》《农书与农史论集》等,对宋代沈括及其《梦溪笔谈》、徐光启及其《农政全书》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因此被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胡先生有家学渊源,父亲怀琛先生和伯父朴安先生都是南社成员,与柳亚子先生交谊甚笃。胡先生在大学读的是文科国学系,他在学校深造的同时又转益多师,曾从版本目录学家陈乃乾先生学习版本学、目录学,以及整理和影印古籍的专门知识。“文革”中,中华上编被合并进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先生也遭到迫害。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独立建制,胡先生没有回来,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直至退休。上古社的金性尧、何满子等,都是可以跻身一流的学者。还有默默在编辑岗位上做出很大贡献的陈振鹏先生、李学颖先生等。年轻一辈的,上面提到的李伟国,在宋史研究和敦煌学方面是出类拔萃的,是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赵昌平更是唐诗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梦生在古典小说和元代文学研究方面很出色,是中国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上古六十年,出版了一大批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流大师的著作,这说明上古的前辈一方面有学术眼光,另一方面就是有人脉。比如陈寅恪先生的书稿,中华书局通过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杨荣国等去向陈先生约稿,被陈先生拒绝了。而上古是通过陈先生的学生,复旦大学的陈守实、蒋天枢两位教授与陈先生联系。而且在长达六年的约稿过程中,上古一直非常尊重陈先生,不仅与陈先生书信往来不断,主要领导人陈向平、戚铭渠去广州时专程拜访陈先生;而且通过陈先生的弟子了解陈先生的身体和著述情况,及时送上问候,赢得了陈先生的信任。这里还可以补充一点,陈先生到广州后,住在康乐园,楼上住的就是中山大学教授王季思,王教授与陈向平关系很好,上古这边就通过王教授与陈先生联系、约稿,最终得到了陈寅恪先生的书稿,并在“文革”结束后出版了《陈寅恪文集》,对中国当代文化和出版做出了可以载入史册的贡献。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