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勤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老编辑

   于在春(1909-1993),江苏镇江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924年他考入上海著名的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附中,后直升上海光华大学文学系,十六岁即在《现代评论》发表小说处女作《冷落》。1949年后,于在春曾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1955年3月应老友李俊民之请,调至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组任编辑。1958年6月,中华上编成立,任选注研究著作组(第二编辑组)组长(副组长为金性尧)。当时他的属下除金性尧外,还有受“胡风案”牵连的曾任上海市文协秘书处处长的作家梅林(1908-1986)、作家施瑛和何满子等。第二编辑组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的普及工作,编辑出版的书主要有《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丛书、《中华活叶文选》等。金性尧称于在春为“于公”,说这称呼“也含‘迂公’的调侃意味”,因为于说过:“凡是我坚持的,最后必证明是正确的。”金性尧认为:“他有他固执与偏激的地方。”

  除了这四大编审,上古的老编辑中还有瞿蜕园、何满子、王勉、周劭等,也很出名。

  高克勤:除了“三驾马车”和“四大编审”,还有一些老人,比如胡道静、金性尧、周楞伽等。周也是奇人,他耳朵聋,但写东西非常快,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上海著名的小说家,在古典文学出版社整理了不少古典小说,到了1990年代,还为古籍出版社写了很多通俗读物,比如《漫画金瓶梅》《漫画封神演义》等。

  还有王勉。他1916年出生在福建长乐的一户书香人家,上世纪三十年代进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读书,师从吴景超、潘光旦等名师,与不少当今名公、学界耆宿是学友。七七事变后,随学校南迁到云南。毕业后曾在昆明工作,并担任过国民党远征军的美军翻译。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旋又因担任过美军翻译这一所谓的历史问题被劳动改造。我听他说,当时是社里的人用黄鱼车押着他去提篮桥监狱,经过外白渡桥,他真想跳下去,可是一想到家里还有两个女儿,就忍了。王老曾经爱抽烟,关押后,没钱抽烟,老是捡人家的烟蒂抽。粉碎“四人帮”后,他把烟戒掉了。当时他年已六十,回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又从事了十年的编辑工作,编辑出版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并负责编辑上海红楼梦学会的《红楼梦研究集刊》。在此期间,他也撰写并发表了有关《红楼梦》和明清诗文小说研究的论文;出版了专著《吴伟业》,这是建国后第一部全面研究清初大诗人吴伟业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退休以后,王勉先生才得以有较多的精力从事阅读与写作,并以鲲西之名发表一系列品书和怀旧的文字。他力图把被剥夺的时间补回来,在病床上对友人表达的心愿是“我还要写”。王先生很高寿,2014年“双十一”那天以九十八的高龄逝世。

  何满子先生也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和独特的个性。他1919年出生于浙江富阳县龙门镇的一个世族家庭,原名孙承勋,孙氏家族自认是三国孙权的后代,但他却以“何满子”的笔名行世,甚至连小辈也跟着姓何。他自学出身,没读过大学,却当过大学教授,出任过报社的总编辑。他青年时代曾投奔过延安,后来离开延安,从此漂泊南北。建国后更是运交华盖,他先是被打成“胡风分子”,入狱一年多,出来后不过一年又被打成右派分子,度过了二十年噩梦般的岁月,被送到了宁夏的劳改农场,几乎丧命。当时上海管文教的一个领导,叫石西民,也是爱才,把他调回了上海。直到“文革”结束,他回到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操编辑旧业,才重返他研究、著述的黄金时代,曾被评为当代杂文八大家。原本他的志向是治学,有感于俊老的人格魅力,一直在上古做编辑。著有杂文集《画虎十年》《绿色呐喊》《虫草文集》等二十余种。他很崇拜鲁迅,一生以鲁迅先生为楷模,治学为文均是如此,不趋时,不媚俗,真诚待友而疾恶如仇,始终关注着现实,对看不惯的种种现象,常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文中常有难抑的火气。2009年5月8日以九十高龄逝世。

  还有最著名的特约编审瞿蜕园。瞿兑之(1894-1973),名宣颖,字兑之,晚号蜕园,湖南长沙人,是现代文史大家、书画家。他出身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其父瞿鸿禨(1850-1918)为清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其岳母为曾国藩之女曾纪芬。他早年从近代著名文学家王闿运学,后入北京译学馆主修英语,同时学习法文、德文、俄文等多国语言,又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接受现代新式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底子和西学基础。抗战时期,他滞留北京,出任伪职,其时改名为瞿益锴,这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和后来获罪的原由之一。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