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一派——杨宝森》后记

    坐在书桌前,我常静静地闭着眼睛想起杨宝森先生。在京剧前辈艺术家中,有的演艺事业一帆风顺,如鱼得水,即使不能场场艾满,但卖个八九成或七八成座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如马连良、谭富英等;而同样是四大须生的杨宝森,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天才遭忌,前进的道路上,艰难坎坷,极不顺心,舞台演出也很少挂出”客满“的牌子,能上个五六成或四五成座,已算是很不错的了。

    人们又常说杨宝森是死后红,可是在他故世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不但他同辈人的传记早已问世,就连比他晚一辈的、甚至有的还是健在的许多新一代的艺术家,都在几年前出了传记或评传,唯独迟迟不见杨大师的有关传记面世。

    两年多前,北京曾有两位朋友来沪,和我谈起他们已得到单位领导批准,着手为杨宝森先生写一本传记,并已访问了曾和杨先生同过台的有关艺术家如杜近芳等。笔者听了很高兴,并送给他们一些杨先生演出的节目单,祝他们早日顺利出书。但不知什么原因,两三年过去了,却未见有关他们出书的消息。

    恰巧,半年前,上海人民出版社有关编辑告诉我,说北京中国戏曲学院谢柏梁教授来沪,要将原先已出版过的《菊坛名家丛书》选几种重新编印出版,其中有我的《梨园冬皇:孟小冬》和《文武全才:李少春》两本。我忽然想起,至今还没有一本杨宝森大师的传记出版,于是我和谢教授取得了联系,把这一情况向他作了介绍说明,他欣然同意再增加一本杨宝森的传记,承谢教授的信任,将这一任务交给我来完成。

    我想这也不矛盾,形成老生行第三座里程碑的一代宗师杨宝森,为他树碑立传,即使再多出几本也不为过。像梅兰芳的传记就有好几种不同版本问世。如果能由上海和北京两方面同时出书,正好南北呼应,各尽其责,互补长短,从不同角度出发,俾使杨大师的传记内容更为充实,丰富饱满。

    说实在的话,我本来并没有打算为杨宝森先生写这本传记,因为他毕竟生长在北京,虽然每年都到上海来演出一期,那也只是一两个月的事,而且除了舞台演出以外,其他无从知晓。所以他长期生活和演出还是以北京、天津地区为主要活动场所,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他一生坎坷的经历,以及他高尚的人品、艺德等诸方面,笔者均知之甚少,要为杨先生写一本较为全面的传记,实在感到掌握的资料太少。

    现在既然接受了这一任务,就根据我以前为杨先生编写唱腔集的时候,同时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加以整理编写,并且记录了杨先生每次到上海演出的情况。

    我写杨先生传记,没有什么目的,凭单纯朴素的感情而已。在他生前,我只看过他很少的几出戏,一次是1955年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的《击鼓骂曹》、《洪羊洞》双出;另一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在上海演出的《奇冤报》、《游龙戏凤》、《文昭关》等,而没有正式拜见过他,只有一次在九江路人民大舞台后门,见他和另外几位演员一起向剧场走来,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傍晚,他不但戴着大口罩,头颈里还严严实实围着厚厚的长围脖,我们几个戏迷粉丝上前向他问好!他也只有微微欠身点头,却听不清楚他口中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大概就是”好,好!“不过,我在杨大师去世后的第二年,却一本正经地在他遗像前跪倒磕过头!旁边还有人拉着《哭皇天》曲牌。那时我们几个青年人,对杨宝森先生实在是崇拜得五体投地! 

    由于对杨先生一生知道的太少,这本传记的内容可能不够全面,我这里只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衷心希望有高明者能写出一本更为全面的杨先生传记,这是笔者的一句真心话。 

    最后我要感谢谢柏梁教授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林青先生为本书审稿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笔者水平有限,恳请读者与专家给予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许锦文 2015年1O月于上海同济西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