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读的328本书中的10大好书

    岁末年初,又进入评书的时节。随着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各类媒体也更重视评选好书。不同媒体组织专家、读书人评出的年度好书是我选书、读书的重要依据。看到哪些入选的好书我还没读过,就赶紧补读。不过书出得如此多,不同的参评人有不同的标准,因此,任何一种评选都不可能把好书一网打尽。各种评书有互补性,我个人的评书也是希望作为一个补充,供读者选书时参考。 

  评书的目的是帮读书人选书,因此我选的书,首先要读着有趣,甚至拿起就放不下。其次要读了有收获,得到某种启发。当然要让人能买到,所以以当年出版的为主,有个别非当年出版的,也是近一两年出的,市场上不难找到。同时,个人评书不同于集体评书,因此,被其他媒体评出的、知名度相当高的书,我就不评了,重点在于没被注意的书,这才有拾遗补漏的补充作用。 

  经过反复比较、选择,在2015年读的三百二十八本书中,我评的十本书如下: 

  1.《疯狂经济学》(唐·汤普森,南海出版公司) 

  今年读的书中,我最喜欢这本,还写了长篇书评《一条售价近亿元的鲨鱼标本》发表于《读书》杂志2015年第十二期。经济学理论从实践中抽象出来,就变成灰色的,不好理解了。所以像《经济学原理》作者曼昆这样的高手都是用案例、故事来讲经济学,让它再变为绿色的、有生命力的。本书作者就是以现代艺术品市场为案例来讲价格与投资的理论。价格的形成取决于供求关系,但在不同的市场上,供求起作用的形式是不同的。现代艺术品的天价反映了特殊的需求与供给。需求来自超级富豪的特殊动机与偏好,供给则有各类供给者的炒作,这又来自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信息不对称与供给者的垄断地位。现代艺术品是个特殊的市场,但它的不同需求与供给特征其他市场上也有,如名牌商品市场。甚至在一般市场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极有利于我们理解不同市场上价格形成的复杂性。许多先富起来的人,想把艺术品作为投资手段,本书对此也做出了分析。当然,一本好书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如生产者如何把握需求者的心理,如何把价格炒上去,如何形成品牌的价值等。读这本书等于上了一堂生动、内容丰富的经济学课,比读大部头的经济学著作值得多。作者是经济学家,又是营销专家,他对理论的理解,他的经验与观察都体现在这本书中。这样的好书,见得真不多。 

  2.《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郭岱君,中信出版社) 

  大陆与台湾有相同的传统与历史,所以,台湾经济改革的经验对大陆有启发意义。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实行的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尽管与解放后我们的计划经济有差别,但本质是一样的。大陆与台湾改革的出发点相同,把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目标也相同。在我们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家,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传统思想。在大陆是“姓资姓社”,在台湾是三民主义的“节制资本”。从这本书来看改革成功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最高层对改革的支持。改革必须从上至下,没有最高层的支持,一切都无从谈起。第二,有受到信任又不谋私利的改革者。台湾改革的设计师尹仲容先生连国民党员都不是,但受到高层信任,且尹先生大权在手又不谋私利。没有一批这样的人改革也无以实现。第三,采用渐进式的改变,在维持经济与社会稳定的情况下逐渐实现目标。大陆比台湾复杂得多,但起作用的同样是这三条。作者是台湾旅美学者,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极为熟悉台湾的现实,所写的书有深度,但并不难读,而且作为学术著作读起来也相当有趣。从媒体评论来看,这本书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我觉得这本书对总结我们的改革经验,思考以后的改革都极有意义。 

  3.《政府与市场:变革中的政府职能》(维托·坦茨,商务印书馆) 

  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中的第一大问题,也是一个永远会争论下去,不会有最终结论的问题。市场为主,国家起到适当的作用,基本是共识,但国家起什么作用、多大作用,则争论不休。相关的著作也汗牛充栋。我仅仅推荐这一本,原因在于这本书有我读过的其他同类书所没有的优点。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博士,理论功底扎实,更重要的是他有其他博士所缺乏的实践经验。他曾任意大利财政部副部长,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二十年,担任财政事务部主任,对各国政府的运行情况极为熟悉。以这种经历来写书就不是仅从理论角度分析问题,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书当然值得读,而且写得也并不枯燥,读来让人兴趣盎然。他的基本观点是反对政府干预过多的。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极有分量,让人信服。如何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也是我国改革中的大问题。所以,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的朱民先生亲自写序把这本书推荐给中国读者。译者王宇先生写的序言“谦卑地站在市场之外”对这本书做了相当精彩的总结,有利于我们读全书。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