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的青春年代——《人间天堂》译序


    菲茨杰拉德第一部小说的出版,使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年代,他几次前往欧洲,例如,法国的巴黎和里维埃拉避暑胜地,在那里结识了旅法美国文化人,尤其是与海明威交往甚深。所以有人说《人间天堂》写的是大学里的“迷惘的一代”,但是,这部小说的意义并非只局限于大学校园。

    美国社会在南北战争以后的一百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那是“数不清的、很少惹人注意的革命的时代。这些革命不是发生在立法机关的会议厅里,也不是发生在战场上或街垒旁,而是发生在家庭、农场、工厂、学校和商店里,发生在江河大地上,发生在空中——这些革命之所以很少惹人注意,是因为他们来得太快,是因为它们每天每处都在影响着美国人。”但是,善于观察生活的作家不会不注意这些变革,比如菲茨杰拉德描绘的就是他称为“爵士时代”的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至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到来为止。

    顾名思义,这个时代与爵士乐有关,芝加哥和纽约则是当时爵士乐的温床。青年男女围着维克多手摇唱机大唱爵士四重唱。据研究,不仅是大城市,小城镇也一样火热。第一个有声电影拍摄的就是爵士歌手。“爵士时代”的含义也不仅局限于音乐,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切时尚的东西就是爵士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抽烟、喝酒、飚车、坐在汽车后座“亲热”。女孩子尤其奢华,他们花几百块钱做一个新发型。有声电影里的美丽动人的演员统领美国的流行文化。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推动了这一时尚成为潮流,他的聪明伶俐、衣着入时的妻子赛尔达与一些如路易斯·布鲁克斯、洛伊丝·朗那样的“新女性”也成了二十年代通俗文化不可小看的推动力。

    当然,在“欣欣向荣”的二十年代,人们切不可无视社会的贫困、失业、饥饿的存在,尤其是矿区和农村。也不可忘记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代,是俄国十月革命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的年代。美国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分裂,一九一九年美国共产党成立,几个月后党员队伍就迅速扩大。此外,美国普遍产生对布尔什维克的恐惧,美国政府开始对“赤色恐怖”进行剿灭和镇压。

    菲茨杰拉德的成名作《人间天堂》就是这个时代的作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出生在十九世纪末,是在二十世纪初成长起来的。小说的主人公艾默里·布莱恩与作者有相似的家庭出身。但是,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艾默里的成长是与六个女性紧密相连的,这也就是《人间天堂》这部小说的基本结构。

    第一个女性是年轻漂亮的母亲贝雅特丽丝,少年英俊的艾默里是贝雅特丽丝的儿子,母亲自然对他有很大影响,家庭活动都围着艾默里转,他的父亲的角色是在家庭舞台的幕后;第二个是少年时代的小朋友,影响不大,可以不说;第三个是伊莎贝尔,是艾默里十八岁时的初恋情人,那时他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校报的编辑,五月间他几乎每天都要给伊莎贝尔写三十张信纸的情书,在鼓鼓囊囊的信封外面写上“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字样,热恋到了甚至不想继续读大学的程度,但是他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最终两人分手。这个阶段艾默里开始“求索”人生。第四个是克拉拉,他的远房丧偶的表姐,她太老于世故了,尽管他们年龄相当,他也非常喜欢她,但是他的求婚没有被接受。

    第五个女孩子是艾默里大学同学的妹妹罗莎琳,在这个女主人公身上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两个恋人的身影。但是她毁了婚约,她与一个比艾默里富有得多的人结婚,因为艾默里很穷(他家有财产,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人的观念与简·奥斯汀小说里的英国人不同,他们看重的是人们花钱花得多而不是拥有多少财产,正是这种心理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欣欣向荣”的二十年代特色;罗莎琳的母亲康尼奇太太非常不喜欢艾默里,不想把女儿嫁给他,她说过艾默里“名下又没有一分钱”的话),他只是一个广告公司的小雇员,一周六十元的工钱,父母的遗产早就名存实亡。

    “他的状况太像舞台上的悲剧,并且最终出现了三个星期毫无节制的狂饮那样令人费解的可怕情景,到了现在他在情感上已经精疲力竭了。他记忆中是冷漠和无处不假装的人和环境,现在似乎很可以成为他的慰籍。他以他父亲的死为背景写了一个愤世嫉俗的故事,寄给一家杂志,收到了一张六十块的支票,并请他再为他们写同样风格的故事。这一下他的虚荣得到了满足,但是并没有激励他继续写作。”(见小说第一二三页)

    这以后他又像在大学里一样大量阅读。

    “他似乎突然觉得生活有着丰富的遗产,只要这种旧时的兴趣的再次复活并不意味着他再次逃离生活——逃离生活本身。”(见小说第一二四页)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