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经典——浪子回家集

   《浪子回家集》
    作    者:[法]纪德
    出 版 社:上海译文  
    2015年5月再版

    特色及评论

  本书把书中各篇的内容要旨琢磨了一下过后,我们看得出这六篇文字凑在一起,除了名义上都称为解说,形式上合备了文学作品的各格——头两篇像美文(belles-lettxles)或散文诗,第三、第六两篇像小说,第四篇像戏剧,第五篇像自由体诗剧——也并非全出于偶然,而自有其互相贯通的意义。《纳蕤思解说》与《恋爱试验》,前者说明了自我之不可偏重,显示真理为第一要义;后者说明了障碍之不可认为目的,发现一切事物底下的神性为惟一终极,一而二,二而一地表彰了不执著的德行。不执著的德行又在《爱尔·阿虔》里反证了一下,假先知迷恋了王而忘记对人民宣达王旨,终毁了真信念。这贯穿到第四篇里,我们也就看见了菲洛克但德如何在被抛弃所在的孤岛上无所为而为地抛弃了最后的弓和箭而超越了自己。相反的,在第五篇里,大卫王进一步想侵占人家的幸福而犯下了一连串的害人害己的过失。这两篇小戏剧对照得极妙。菲洛克但德一行美德,另两种道义,奈欧浦多伦所代表的怜悯和宇荔士所代表的爱国心,也同时完成了。大卫王一动私欲,就什么都差了。抛弃不是消极的,实有积极的作用。甚至到最后一篇里,浪子和他的弟弟不抛弃家也就出不去。

    内容简介

  本书共六篇文字,既像散文诗、像小说,又像戏剧,而作者却统称之为“专论”(traités),译者卞之琳先生觉得译为“解说”算是差强人意。六篇文字的素材皆取自希腊和《圣经》中的神话、传说或者寓言,以象征诠解象征,书中有书,画中有画,层层叠叠,意味百出;充分体现出20世纪最复杂的文学大师纪德独特的美学观、艺术观、宗教观和道德观;《浪子回家集(精)》的六篇文字各有侧重而又交相辉映,可以视为纪德最艺术化的精神自传。

    作者介绍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生于巴黎一个富有资产阶级家庭。10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并给予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14岁时爱上舅父的女儿玛德莱娜,1895年同玛德莱娜结婚。1893—1895年,他两次游历北非,身心发生巨大变化。英国作家王尔德、道格拉斯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对他影响很大,他一反清教徒的禁欲主义,开始追求同性恋生活。1925年的非洲赤道之行是纪德人生的又一转折点,此后发表的《刚果之行》等作品引起了公众对殖民主义罪行的注意。 纪德一生著述丰富,代表作有小说《背德者》、《梵蒂冈的地窖》、《窄门》、《伪币制造者》等,此外,纪德还写了不少杂文、文学评论等。纪德一生思想比较复杂,他曾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并宣称信仰共产主义,但访苏之后,又对共产主义表示怀疑。二次大战期间,他潜心于古典文学研究,战后发表的《忒修斯》是他的思想总结。1947年,纪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纪德因肺炎病逝于巴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