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东和她笔下的世界

    二十年在异国的生活,章小东坚守自己的文学故乡;同样,这二十年的生活也经由她的手中笔,凝练成一部精美的作品《吃饭》。章小东称《吃饭》为无心之作,相比起《火烧经》对人性几乎残酷的逼视,《吃饭》要柔和得多。但章小东绝对不是一位温和的作者,即便是舒缓平凡的日常生活,她也可以凭借一直妙笔,揭示出其中的残酷与尖锐。正像刘再复在序言中所说,吃饭是争取吃的权利、说的权利。章小东一家人在海外打拼几十年,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吃的权利,更有了说的冲动。于是,在小东笔下出现了一个个关于吃饭的故事,它们或温暖感人,或残忍骇人,或凄凉苦涩。章小东很有“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气概,生活在她笔下显出原形,既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坏;置身于其中的人必须要拼全力找到自己的吃饭之道。其实,在章小东的小说里,“吃饭”是一个重大主题,早在《火烧经》中,吃的温暖与残酷就无处不在。《火烧经》中有一个故事,东东的姐姐被关押在学校写交代材料,突发疾病,大人怕受牵连不敢去接姐姐回家,小小的东东不得不长途步行,用轮椅把已经发烧得恍恍惚惚的姐姐推回家。那条回家的路显得无比漫长,好像永远到不了头。姐俩用仅有的一点零钱买了个面包,分着吃了。两个人一边吃,一边回想过去快乐的时光,想像面包的各种吃法--配果酱、挞黄油,一家人聚在餐桌旁。冰天雪地里,小姐倆快乐起来,世界也变得温暖而和善。在章小东的笔下,吃饭无疑是与家和希望密切相关的。因此,《吃饭》虽然写了人寻找吃饭所必须面对的残酷和荒诞,它真正的主题确仍旧是家庭和希望。

    在《吃饭》中,章小东把这本书献给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其中就有她儿子:我的这本《吃饭》是为我的儿子写的,我要让我的儿子知道 ,“无论在何时何地 ,最要紧的是吃饭 --民以食为天!”而现在,章小东专门写了一本儿子成长经历的作品《小狮子》,小狮子是她儿子的小名,全书讲述了小狮子从出生到成年的故事,和《吃饭》一样,叙述重心也落在了她和小狮子远赴美国之后。

    小狮子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去跟在美国的父亲团聚,在中国的幼儿园,他被认为是有点笨的孩子,一开始连做操都是同手同脚,到了美国之后,他也因为不会讲英文又没有朋友,被同学欺负讥笑。再大一点进入小学,小狮子也因为调皮捣蛋,经常被罚坐在校长室外的“反思凳”思过,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孩子,长大后进入了耶鲁大学,后来又去牛津大学深造,成为年轻的生物科学家。

    和市面上很多同类书不一样的是,章小东并没有大讲她的育儿理论,有的只是一个个最平实的小故事,展现的是一个普通孩子最真实的成长历程:小狮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她把孩子送去学武术,因为“要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狮子不喜欢做家庭作业,她是怎样用行动说服孩子,让他主动爱上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小狮子参加了学习的拼字比赛,她怎样鼓励孩子再接再厉,一举夺得全校冠军;孩子和“慢班”里的孩子交往,到底要不要学孟母三迁,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兴趣爱好”,怎样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兴趣爱好上面,这里面是有很多的学问,最不可行的就是“硬碰硬”,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这里面首先要花费的是真心和时间。她就是从小培养小狮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才让孩子在一次次竞争中脱颖而出。《小狮子》是一个中国妈妈记录的最真实的美国教育,值得所有中国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