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的人

    最痛苦的往事受到自己牵连,儿子点火自焚

    早在杨戴两人结婚之前,双方的母亲就对这门婚事十分担忧。戴乃迭的母亲塞琳娜更是激烈反对,她甚至对女儿说:如果你们结婚,你们的婚姻持续不了4年,而你们将来的孩子会自杀而死。

    但是戴乃迭不管。她陪着杨宪益,为中国翻译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也陪着中国丈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所有“政治风云”。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 一对异国夫妻的生活可想而知。杨宪益最疼爱的也是唯一的儿子杨烨,就是因为“文革”中受到父亲的牵连,逐渐精神分裂。即便被送至英国姨妈家“改变一个环境”,儿子还是不堪岁月伤害,38岁时在姨妈家用汽油点火自焚。

    赵蘅告诉记者,杨宪益总是隐忍的,但儿子去世后,他流过泪。“他和舅母在家,老来丧子,不甚其哀,对着彼此唱起了英文歌,唱着唱着,舅舅就哭了。”

    最亲近的晚辈与小女儿同住,为外甥女校对

    杨老的二女儿叫杨炽,在北京定居。赵蘅透露:“舅母去世后,小女儿怕父亲一个人住在外文局那边不安全,征得父亲同意后她把父亲接到了家里。她早年去美国读过书,丈夫是美国人,现在有两个儿子。此前和丈夫开了个信息服务公司,如今退休了,准备开家餐饮公司。”

    在杨老病逝前夕,赵蘅也一直在他身边照顾。她说舅舅对她影响很大。“我早年学画,来到北京,在舅舅家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在北京定居后,更是经常去他那里。我现在一是写作,二是画画,舅舅对我很鼓励,我的新书和新作都是他来校对的,他从来不责备我,是我的导师,给我父亲般的温暖。我觉得我对他的照顾都是应该的。”

    敢给毛主席敬酒的作家,大概只有杨宪益了。“文革”前,毛主席设宴邀请一些作家。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和董必武副主席坐同一张小桌子,作家们及其他人士分坐几席。开宴后,才喝下几杯酒,杨宪益便问旁边的陕西作家杜鹏程:“咱俩一起到毛主席桌前向他敬酒,好不好?”杜鹏程立即同意。杨杜二人就向毛主席走过去了。毛主席稍稍有点吃惊,在此之前,还没有坐在别桌的客人有勇气向毛主席敬酒。见此情景,周总理立刻端起酒杯站起身来说:“现今毛主席不喝酒,我来陪两位喝一杯。”毛主席面带微笑向两位作家点了点头。

    赵蘅告诉记者,杨宪益早年曾被要求和钱钟书、叶君健等一起翻译“毛选”,他婉言谢绝了。他把精力投向了《红楼梦》的翻译工作。“入狱前,他已经翻了一半了。”1966年,“文革”席卷全国,1968年,杨宪益和戴乃迭入狱。杨宪益翻译一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文作者效法苏联的《联共党史》,在文学史每一章结尾都整篇整段地引用毛主席的话。杨宪益认为这种写法不符合国外读者需要,在征得编辑同意后把语录删掉了。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