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序

    维吉尔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时代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他的作品--《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和史诗《伊尼特》十二卷对后世欧洲各民族文学有极大影响,成为欧洲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这里要介绍的《牧歌》十首是诗人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两千年来这些清新的诗章一直为广大人民所爱好,并且是欧洲诗人们摹拟的对象。古代罗马文化比希腊文化较少独立性,它是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罗马文学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摹拟的痕迹,但同时它也有着它本身的特色。在维吉尔的《牧歌》十首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它虽然有一部分在摹拟古希腊的牧歌,但又具有罗马文学的独特风格,因而成为当时罗马文学中的楷模。

    维吉尔约生于公元前70年,死于公元前19年,活了51岁。他的时代正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罗马共和国开始变为专制帝国的时代。由于奴隶制的发展,社会矛盾是更深刻化了。维吉尔生前一年(公元前71年)正是古代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奴隶暴动--斯巴达克斯起义,被奴隶主的军事力量残酷的镇压下去,六千被俘奴隶沿着加普亚到罗马的公路上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年。为革命所震骇的有产阶级抛弃了共和国,欢迎军事独裁。政权落到拥有军队的将军们手里,这样就开始了"三雄政治"的时代(公元前60年)。经过十多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后,恺撒击败了他的政敌,成为罗马的主宰。在公元前44年恺撒被刺,军事独裁新的觊觎者出现,又开始了后三雄政治。又经过十多年,恺撒的养子屋大维终于战败他的对手,建立了个人政权(公元前30年)。有产阶级欢迎屋大维的独裁,给他以"奥古斯都"的神圣称号,给他建立祭坛,把他当作天神一样供奉,临时的军事独裁的国家变成了帝国。由于奴隶主力量的团结,屋大维的元首统治暂时解决了共和国末叶所酝酿的危机,这对于文化的高涨是有利的。这时代就成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而维吉尔也就是这时期最重要的诗人。

    维吉尔的家庭出身是农村小土地所有者,他生于北意大利的一个小城曼徒阿(Mantua)附近的安迭斯(Andes)村,父亲是种田和养蜂为生的农户。幼时在农村的生活使他亲身体验到当时农村破产和兵荒马乱中人民的痛苦,也培养了诗人对于农村自然景色的爱好。同时,他曾受到良好教育,曾在克瑞蒙纳城(Cremona)和米兰城读书,17岁时又去罗马完成他的学业。他最初学政治,但因天性害羞,不善讲话,改学哲学。在他诗里我们还可看出伊壁鸠鲁学派的影响。后来开始写诗,今天我们除《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和史诗《伊尼特》十二卷外,还有-些相传为维吉尔所作的短诗,这些大部分可能是他早期作品。这《牧歌》十首大概也不是在一个时间内完成,而是在他20多岁时陆陆续续写出来的。在他31岁时,朋友们鼓励他发表这些牧歌作为一集(公元前39年)。《牧歌》一出,大受欢迎,从此维吉尔就被公认为当代最有希望的诗人。他天性很谦虚,对自己作品要求异常严格,作品改了又改,不肯轻易拿出来发表。他的次一重要作品,《田园诗》四卷,是经过7年的推敲改写,才作为定稿拿出来的。他最重要的作品,史诗《伊尼特》十二卷,一直到他51岁将死时还只完成了初稿,还不是定稿。据说他遗命叫把这部史诗烧掉,幸而屋大维非常重视这部史诗,他的朋友们也没有照他意思去做,《伊尼特》才得保留下来。由于维吉尔的诗在罗马帝国后期到欧洲中古时期一千多年间一直是诗人们著作的楷模,后世曾附会流传下不少关于他的逸闻。这些故事有些可能不无依据,但有些可能就是向壁虚造。在今天,这些传说的真伪已不易辨别,我们也不必要去钻牛角尖,考证它们的真伪。举例来说,据说诗人的好友伽鲁斯--就是《牧歌》第十首里所提到的--有一爱姬,即同一诗里提到的吕柯梨丝,她曾在戏院朗诵维吉尔的《牧歌》,获得热烈的称赞。故事又说,当代著名文人西塞罗听了她朗诵《牧歌》后,对这新发现的年轻诗人非常注意,并且说维吉尔将成为当代第二诗人(意思是说他自己是当代第一诗人)。这些传说有无事实依据是很难说的,不过他为当时文人所推重,大概也是事实。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