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戏比“意义”更精彩--《甜牙》

    某夫妇经济拮据、感情破裂。一日家中失窃,丈夫一套珍贵的登山用具不翼而飞。报警后,丈夫在警察设置在销赃点上的摄像头中看到了妻子,原来妻子就是小偷。刹那间,妻子从一个熟悉的人变成了陌生人,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她在丈夫眼中同时也变得神秘、诱人起来。丈夫对她充满爱意,性欲勃发。

    接下来就是夫妻摊牌和对质的时间了。但黑利却用大量的冗笔和赘笔,来拖延这一刻的到来。他写丈夫如何给孩子念睡前故事,如何跟妻子共进那顿诡异的烛光晚餐,如何体会和咂摸那些分不清是报复还是情欲的想法塞丽娜实在等不及,一下子跳过这几页,直奔主题——啪,瞬息之间,好奇心是满足了,但阅读的趣味也随之灰飞烟灭了。

    其实,麦克尤恩是在告诉你,小说是要慢慢炖出味儿来的。伟大的小说家就跟伟大的色情家一样,从来都是在高潮将临未临的当儿,尽量让它延长下去(只要能做得到)。为了那么点儿“意义”,不惜把各种精彩的“前戏”给一步跨越了,实在得不偿失。尤其是,这些“前戏”大多还是对许多高大上“意义”的戏谑和嘲讽。

    比如,麦克尤恩为什么拉了长长一张通俗爱情小说和严肃小说的清单,还让书中人物议论得头头是道?就是为了让喜欢读通俗爱情小说的塞丽娜去读乔治·奥威尔,为了让她感受自己一跃升格为奥威尔“知心好友”的洋洋自得,为了让她本来轻松八卦的专栏文章,顿时变得高大上起来,并且最终,为了让这篇文章被不满的主编不由分说一口气毙掉。读点奥威尔就使命感爆棚,就自以为能踌躇满志指点江山,不正是许多当代人的通病吗?

    塞丽娜这个女孩,其实跟读多了爱情小说的包法利夫人,和读多了骑士小说的堂吉诃德一样,既浅薄,又真诚,既愚蠢,又善良。麦克尤恩通过这个不谙世故的人物,狠狠讽刺了一把这个太谙世故的世界(包括塞丽娜服务的当局,以及当局的对立面)。她不堪的童年也好,她悲惨的男人运也罢,这些看似冗赘的闲笔其实正和最终的结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太过聪明的人,往往会识破真相,所以要让笨笨的塞丽娜充当主角。但塞丽娜又太笨,无法在关键时刻参透玄机,所以才有聪明的黑利在最后一章完成“反转”。事情由塞丽娜来做,故事则由黑利来讲。于是《甜牙》本身,就成了一部既讲故事,又讲如何讲故事的“元小说”,麦克尤恩也顺便过了一把文学家和评论家的瘾。

    所以我就在想,那些吐槽《甜牙》的读者,看上去就像一些吃客。他们点了一碗腌笃鲜,结果上来一道佛跳墙。他们当然有理由表示愤愤不平,因为完全不符合他们对腌笃鲜的期待嘛。只是在我看来,以腌笃鲜的价钱享受一道佛跳墙,无论如何不算亏钱,尤其是这道佛跳墙,做得还真心不坏。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