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作家交流儿童文学创作与阅读分享

    梅子涵、伍美珍等中外三位儿童文学作家分别从自己的创作经历出发,对作家的儿童观,对中美儿童的阅读有哪些担忧,以及如何让更多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进入西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交流,气氛轻松却内涵丰富。

  “十几年前,我从东方来到了西方,才真正走向了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阅读点灯人梅子涵于日前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中美儿童文学作家对谈会上,回忆起自己的一段往事,当年他奔赴纽约,出任《芝麻街(中国版)》的首席作家,从那时,才了解到幽默是儿童文学最首要的精神,并真正学会了儿童文学写作。

  除梅子涵外,参加以“此岸与彼岸”为主题的中美儿童文学作家对谈交流会的,还有校园小说作家伍美珍和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妮·乌尔苏。三位童书作家就如何开始儿童文学创作、中美青少年的阅读状况,以及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文化碰撞等主题进行了交流。这一活动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北京出版集团总编辑李清霞、北京出版社人文社科图书出版事业部总编辑安东等出版人和不少热爱儿童文学的中外读者们也出席参加。

  美国作家安妮·乌尓苏从2003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创作了两部成人小说后,转向儿童文学创作,陆续创作出《面包屑》、《真正的男孩》等多部作品。她说自己之所以改变创作方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更钟爱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自由与想象力,她希望邀请孩子们进入她创造的这个奇妙的世界,并以自己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伍美珍则认为,她是怀着对孩子的同理心来创作的,每一个故事都让她再次回到童年,她希望自己能把彼得潘的梦想延续下去。

  就中美两国的儿童阅读,三位作家有不同的考量与担忧。安妮·乌尔苏认为,美国儿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公共图书馆经费的减少,孩子们失去了接触图书的更多的机会,他们需要在阅读中成长并发现阅读的乐趣。另一个问题则是,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并未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多样化。而就中国孩子的阅读成长来看,伍美珍发觉,虽然中国孩子的整体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但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为了乐趣而读书,而是在家长要求提高作文能力的前提下阅读。在电子阅读环境中,碎片式阅读也偷走了许多孩子的阅读乐趣。梅子涵提出,成年人在引导儿童阅读的活动中缺乏一定的指导能力,中国需要加强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使更多的人接触到好的文学作品,仅靠少数的儿童文学推广人难以实现。

  每年有大量的美国图书被引进中国,鲜少中国本土的图书被引进美国市场。就如何促进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这一话题,梅子涵说他首先要做的是好好写作,他不认为翻译是影响书籍出口的重要因素,只有首先提供好的作品,才能到达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伍美珍的赞同。



      相关新闻: